打开App
18
2
3

洛宁蒸肉

关注

郭师傅

顽厨工作室 主厨

中原小城的早市总是醒得格外早。天还未亮透,街角便已人影幢幢。卖菜的、卖肉的、卖各式早点的,各自占据一方天地,吆喝声、讨价还价声、自行车铃铛声,织就了一幅活色生香的市井图卷。我常去的那家肉铺,老板是个络腮胡子,围裙上常年沾着油渍,手起刀落间,五花肉便服服帖帖地分成方正块状。

“蒸肉用?”他头也不抬地问。我点头,他便又多切了一指厚的肥膘:“这个蒸出来才香。”这就是市井间的智慧,不讲究章法,却暗合道理。

归途必经一条老巷。巷口王婶的摊子上,总晾着地瓜粉条,一根根晶莹剔透地在竹竿上摇曳。她边拣粉条边与人闲聊:“蒸肉啊,粉条不能太软,也不能太硬,就像做人,要懂得刚柔相济。”这话说得妙,竟把饮食之道与处世哲学混为一谈。买了二斤,她额外抓了一把:“送你的,蒸肉时玉米面要多些,口感才好。”

家的厨房朝北,但每当蒸肉之时,便是全屋生辉的时刻。先是腌肉,盐、酒、酱料依次而下,肉片渐渐染上琥珀色,如同被时光浸染的老照片。大葱斜切,断面露出层层同心圆,恰似岁月年轮。这准备的过程最是磨人,须有足够的耐心,如同老者垂钓,愿者上钩,不急不躁。

炒香料时,八角、花椒在热油中翻滚,噼啪作响,香气窜得满屋都是。这香气是有形的,它穿过窗棂,飘向邻家,往往不一会便有邻居探头:“又做蒸肉了?”这便是民间最朴素的交流,不以言语,而以气味相通。

粉条煮至恰到好处的韧度,与香料油相遇的一刹那,发出轻微的滋滋声,似是久别重逢的叹息。然后拌入玉米面与小麦粉,金黄的粉粒附着在每根粉条上,宛如给黑土地披上秋装。最是那团擀开的面饼,圆得如同十五的月亮,安然卧在笼屉底层,默默承担起吸纳精华的重任。

上火蒸制时,厨房玻璃渐渐蒙上水汽,外面的世界变得模糊,只剩灶火跳跃的影子映在墙上。水沸声、蒸汽顶锅盖的噗噗声,合成一曲厨房交响。时间在这时变得很慢,每一分钟都被拉得很长,让人想起小时候等待过年吃肉的光景。

终于出锅。揭开锅盖的瞬间,蒸汽轰然腾起,如同打开了什么神秘的结界。待雾气散尽,那蒸肉呈现出一种丰饶的色泽:肉的绯红、葱的翠绿、粉条的透明、玉米面的金黄,交织成一幅民间年画,热烈而饱满。

如果您觉得我的作品还不错,欢迎赞赏
更多... Ta的作品
赞赏的收益归菜品出品人所有
line
QQ空间 QQ群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