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1
1
0

泉州,面线糊

关注

郭师傅

顽厨工作室 主厨

泉州的清晨,是从一碗面线糊开始的。

天光微亮,巷口的老铺已冒出袅袅白气,那气味是海与陆的私语,咸腥中透着醇厚,钻入鼻息,便勾出了肚里的馋虫。店家持一长柄木勺,在巨大的铜锅里缓缓画着圆圈,那锅中之物,非粥非羹,乃是一汪琥珀色的糊,万千银丝在其中若隐若现,不沉不浮,恰是到了火候。

这便是面线糊了。

看老师傅做面线糊,如同观摩一场静谧的法事。纱布包裹的虾糠入清水熬煮,半个时辰的光阴,将大海的鲜味一丝丝逼入汤中,弃粕存精,是第一次提炼。猪筒骨早已在另一深锅里翻滚了整夜,将油脂与髓质毫无保留地奉献而出,成就了汤底的雄浑根基。两军汇合,于旺火之上共沸,便是山海相逢的壮阔。此时,将本地巧妇以古法揉捻、拉制、风干的极细面线稍加捻碎,撒入滚滚白浪之中。紧接着,便是那画龙点睛的一笔——以水化开的地瓜粉浆如流云般徐徐舀入,师傅手持勺柄,不停推搅,力道匀称,方向如一,直至汤与面再无间隙,浑然一体,达成一种“糊而不烂,清而不浊”的至高境界。

这碗糊的妙处,更在于那案上一字排开的各色配料。卤制的大肠、小肠,深红酱色,吸饱了老卤的香醇;金黄酥脆的醋肉,酸甜开胃;还有那炸得蓬松、斩成小段的油条,是注定要与面线糊成就一段天作之合的。食客指点之间,店家手起勺落,动作精准如演奏,三下两下,便将所选之物埋入碗中糊底。最后,一撮翠绿的芹菜末,一场纷纷扬扬的胡椒雪,再淋上几滴浸过当归的白酒,一碗活色生香的面线糊便端到了眼前。

吃面线糊,急不得。需先以瓷勺轻搅,让那琼浆与配料充分交融。送一勺入口,最先唤醒味蕾的,是白胡椒的些许呛烈与当归酒的醇香;紧接着,是汤底的极致鲜甜,那是海陆精华的交响;那面线早已失去了筋骨形态,却以另一种柔滑的姿态,裹挟着油条的酥软、大肠的丰腴,在舌上轻盈滑过,留下无尽的回味。所谓“糊得清楚”,便是于此等绵密之中,你依然能清晰地辨出每一种味道的来处,它们层次分明,毫不含糊。

据说,这味小吃起于清时,一罗甲村村民惜物,以拾得的猪骨鱼刺熬汤下面,无意间竟成就了这般美味。它从民间灶头走出,历经百年,早已成为泉州人魂牵梦绕的乡味。它不如宴席大菜矜贵,却以其包容万象的糊状,海纳百川的鲜汤,慰藉了无数个平凡的清晨与深夜。

如果您觉得我的作品还不错,欢迎赞赏
更多... Ta的作品
赞赏的收益归菜品出品人所有
line
QQ空间 QQ群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