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返回

黄静昆:出滇入京,如何破解“滇峰”密码?

大师 编辑/ 此方 2016.06.12

他是京城高端商务餐厅的厨师长,入行23年,他深知七彩云南9年来稳坐滇菜头把交椅的关键要素。他带领后厨90余人,创下2012年单店八千九百万的流水,位列全北京餐饮第12名。采访中,他眉目言语间透出温和谦逊,那是云南人特有的好性情,但凡接到有关工作的电话,瞬时他又变得严谨利落。聊着云南的菌子、调料,门派和灵感,滇菜的发展,餐厅的优势……他侃侃而谈,自有心得,至于所获的各大奖项,他却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了。

“食和”先锋打破陈规

采访当天,黄静昆提前打了招呼:“今天总部开会,我可能要晚一点到。”下午,时针滑过16:10,黄静昆身着白衬衫、黑西裤,挎着一只公文包,风尘仆仆的出现在了我们的拍摄现场。此刻,他比约定的时间还提前了20分钟。稍事休息,黄静昆换上洁白的厨师服,开始配合我们的工作。4个场景,一遍遍的摆Pose,微笑,几个小时下来,他依然显得极其耐心。完成封面和内页的拍摄后,我们坐下来边吃边聊。

精致云南菜

提到云南菜的优势,黄静昆毫不犹豫的说,“一年四季都有新鲜食材,最值得推广的是野生菌、蔬菜和鲜花。松茸很受欢迎,鸡枞、牛肝菌、青头菌性价比较好,虎掌菌、冷菌、羊肚菌、珊瑚菌,则是常年必备品。”因云南菜风味差异较大,东西南北,同一道菜各地做法却不尽相同,而昆明正好在云南的中间,所以融合了各民族所长。

黄静昆接着说,“我的烹饪理念是不拘一格,博采众长”。运用云南的原材料、调料,借助湘菜、粤菜、淮扬菜等各菜系的烹饪手法和技巧,加上厨师团队中有湖南人、东北人、上海人、四川人等可以相互学习。此外,还有中西变通的融合法,比如有一道获奖菜式就是将日本神户牛肉配上云南的鸡枞,结合西双版纳的傣味创新出来的。而七彩云南推出的“食和至尊”理念,是将传统阴阳相济互补的“食和”理念与现代生态营养学相融合。选用山珍配海鲜,充分发挥云南野生菌的长处,注重食物色泽和营养搭配,提升菜品价值。

成功菜式中也有留下遗憾的,比如竹筒饭,黄静昆说只能用西双版纳的香竹,制成后米饭裹有一层竹膜,非常清香,在月坛店畅销了5年,后因这种竹子受国家保护,不准砍伐,所以这道菜就停售了,因为如果换成其它竹子,就会失去原有的意义。

聊到目前北京的云南餐厅,黄静昆说,“总体数量已达几百家,但装修档次、营业额等各方面规模都不大,还没形成气候。从朴实到优雅,滇菜还要在色香味形器各方面再做精细些。而且,云南是’家乡宝’的观念根深蒂固,云南厨师的眼界和思路要再开阔些,不能因循守旧,烹饪手法也要再多样化。”他相信随着滇菜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如再能进驻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云南菜一定能在未来几年发展壮大。

灵感不停歇

现在七彩云南对新菜式的要求是每月一新,以前曾是每周一新,而黄静昆探索饮食和厨艺的脚步也从未停滞过。问及灵感的源泉,他眼睛一亮,身体微微前倾,感叹道,“就是多吃多看多跑。”记得有一次,他用二十天跑了九省十六市,下了飞机,拖着行李箱,直奔当地最有名的餐厅,尝完菜,喝杯茶,晚上再杀一家,吃完,拖着行李箱,能飞下个城市就飞,不能飞就去离机场最近的酒店,睡一觉,第二天一早接着走。当时是画了地图跑的,他第一站先飞深圳,然后到广州、上海、杭州、无锡、扬州、东三省、济南、郑州、洛阳、湖南,跑了一大圈。

每到一个地方,黄静昆都提前找同行打听好,要去吃哪几家。然后,朋友推介的相熟的总厨就会出来跟他见面。他说其实这样吃饭挺累的,一上菜,先拍照,然后边吃边和厨师长聊天,还录着音。吃完饭在餐厅喝茶的同时,打开笔记本,整理资料,从菜名、照片、主料、辅料、味形特点等,全部记录下来,待晚上到酒店总体誊抄一遍,再分析研究。最后回到北京开始琢磨变化,将所学所见融入自己的菜品。

去年,让黄静昆感受最深的是杭州、广州的几家名店,刚一点菜,客户经理就知道他们是同行。因为厨师点菜和一般人不同,比如辽参有8种做法,他们就一人点一样。于是经理赶紧介绍,“我们总厨说了,凡是来学习的同行如果有需要,他可以陪你们吃饭、交流。”果然,总厨应邀出来,普遍看着都非常年轻,三十来岁的样子,不仅解答详尽,还留下电话、微信等联系方式,说如果回去不会做,还可以再教授,直到会做为止。当然,对方也会请教黄静昆一些菌类知识,相互交流。既然如此开诚布公,很多人都交成了朋友,等后来他们到北京,黄静昆也热情周到的接待了他们。

海鲜用盆吃

十四岁时黄静昆上了云南省烹饪学校,那时学校请来省里最牛的顶级厨师教学生做菜。记得最开心的就是师傅做完菜让大家品尝,黄静昆乐呵呵的说,“当时每人可以吃一盆海参,一盆大虾,一盆鱿鱼,结果体重直线上升。”作为昆明市区的孩子,父母都是铁路局的,就因一个“馋”字,从小爱吃,于是黄静昆这一生便与厨师这行结了缘。

毕业后,十七岁的黄静昆进入昆明饭店,那是云南省唯一的一家国营四星级酒店。从学徒开始,拿了半年18元工资,然后涨到108元,一年后300多元,已和父母的工资一样高,第二年又达到了600多元。

“在昆明,我们这个年纪的厨师,只要别转行,能坚持下来的都已经功成名就了,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坚持。”

后厨中的“动物大战”

在昆明饭店那几年,岗位半年轮换一次,黄静昆就此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在后厨,每天所有的新鲜活物都要自己宰杀处理,鱼一来就是几吨,鸡一来就是一车,牛蛙几百公斤,鸽子一千只,竹鼠几百只,甚至还有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人狸大战”和令人毛骨悚然的“巨蟒大战”。黄静昆边摇头边说杀到最后直想吐。菜刀3天就砍坏换一把,那些宽背菜刀砍下去都会“呯呯呯”冒火花,换成现在,一般人都拿不动。石斑鱼的鳃有刺,广东人都是用火钳一绞就出来了,但云南人不知道,他垫了块抹布,就开始干,结果手上的皮和肉全都磨烂了。“我们自己还要杀猪,这半扇猪,什么部位怎么用,是炖、是煨、是炸,都得自己想好、再剔好,然后用保鲜膜一裹,往冰箱里一递。不像现在需要哪个部位,肉联厂就给你送来了。”

除了胆识,还有重体力活等着他们,一个人要卸2吨面粉,两个人要卸4吨焦炭,等全部卸完,整个人只有牙是白的,还要再把焦炭做成鸭蛋状,立起来,放去烧火,那时手上焦灼的连一根汗毛都没有,连眼睫毛都烤卷了。这样的日子过了三年。

梦想是出书

等二十五六岁开始懂事以后,黄静昆就想既然干了这一行,就得好好钻研一下。当时老师傅们太保守,怕年轻厨师偷师学艺,有人夜里2点起来就把东西做好,还有一位点心师,打着手电筒,把头伸到柜子里弄配方。“因为那些老师傅,如果不是他徒弟,他绝对不会教你,只有磕头拜师,才会教。”黄静昆的眼中闪出一丝无奈。

于是他只能去新华书店买菜谱、买书看,以前的文字,描述都比较模糊,“少量”、“些许”这样的词语只能自己细琢磨。中午别人休息的时候,他就在厨房里拿食材练习手艺。上夜班也练,做完就自己吃。

无门无派的黄静昆,没有正式拜师学艺,未曾想就是这不受门派限制的思路,竟也为今后的新派融合奠定了基础。黄静昆说,“有苦有乐的岁月,40个人一间宿舍。晚上好开心。干厨师这一行,年轻时就觉得好玩儿,也不觉得累,从没想过放弃。就算再累,睡一夜,第二天就没事了。”

黄静昆在最后说:“我想出本新的云南菜谱书籍,不像以前老师傅那种太模糊,我们几个师兄弟一起弄,内容尽量详尽些,现在已整理的差不多了。”

(源自《名厨》总第423期)

相关推荐
QQ空间 QQ群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