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南非的瑞安·博格先生(Riaan Burger)已有超过12年的专业经验,年轻有为极富天赋,烹饪思想颇受法餐灵魂人物Escoffier的影响。同时,信守“整合协作胜过各自为政”的团队合作理念。在食材的配搭方面,他尽量缩短菜园到餐桌的距离,在传统法餐的基础上融合自己的创意及现代烹饪技术,将每一种食材的天然风味发挥到极致。
他的盐观点:“迥异的法餐与中餐,却在烹饪理念的精髓中有着千丝万缕的相似之处。如同用盐,务必要拿捏准分寸,好似中国的中庸之道。”
法餐中的食盐调色板
法国本土大致呈六边形,三面临水:南临地中海,西濒大西洋,西北隔英吉利海峡与英国相望。紧邻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法国的食盐以海盐、岩盐为主。而海盐、岩盐由于富含不同的矿物元素,使其呈现丰富多彩的绚丽颜色和款款不同的独特味道。此外,在盐中添加不同的佐料制作调味盐,也是西餐的一大特色。
The Salt of the Earth
盐(Salt)则是法式西餐中最主要的调味品之一。Riaan提到一句典故“The Salt of theEarth”,颇能体现盐在西餐中份量。“The Salt of the Earth”一词出自《圣经》,据《新约·马太福音》记载:耶稣对他的门徒说:“Ye are the salt of the earth: but if the salt have lost its savor,wherewith shall it be salted? ”(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如何才能再咸呢?)在这里,salt转义为elite of the world(中坚力量,精英,高尚的人)。这是耶稣在福音结尾时所说的话,既然他把门徒比做“世上的盐”,足见此种称赞高乎寻常。
与中餐的盐色博弈
在法餐与中餐用盐的问题上,Riaan也有很多不同的见解。相对于中国、日本等国家对MSG(Monosodium Glutamate 谷氨酸单钠,味精)的依赖,法餐以盐和胡椒来调味的基本法则,使得法餐中的盐更显纯粹。不过,在中国,那些所谓“看不到的盐”也有很多可取之处,如酱油、酱、腌菜等这些西餐不会用到的调味品,也是非常优秀的烹饪助手,可以借鉴。
另外,或许是因为中国人的味蕾对咸更为依赖,在与中国员工工作中,我经常要提醒他们少放些盐,这样也是更为健康科学的烹饪理念。
Tips:
1.法国盐业博物馆
位于法国中部城市Franche Comté的Salins-les-Bain的制盐厂,它不仅是盐的博物馆,也是当地历史的露天博物馆。其从中世纪到1962年关闭以来,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产盐基地。2006年,采取Malcotti-Roussey 和 Gheza的设计方案,将保护盐仓库和展现其对于城市的重要性这两个密不可分的目标联系在一起而建成。
2.法餐中最常用的五种盐
(1)盖朗德盐:它是法国布列塔尼的盐田出产的盐。盖德浪盐的制作手法非常传统,出了海水,在整个过程中完全不添加任何东西。从盐田上采收后不经过精制,也不用清洗,完全保留了原来的样子,颗粒较大。
(2)盐花:是盐田海水表面形成的白色透明结晶。盐花比其他的盐的味道更丰富细腻,吃起来特别的爽口。
(3)岩盐:颗粒较大,也叫食盐。使用岩盐时一般要在做菜开始时放入,用来腌制食物非常合适。市面以黑色和粉色的岩盐居多。
(4)喜马拉雅盐:从海拔3000米得喜马拉雅山脉采收的岩盐。呈橙色,含钾、碘、钙等矿物质元素。
(5)精盐:把原盐溶解,制成饱和溶液,经除杂处理后在蒸发,这样制得的食盐即为精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