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返回

以酒为媒 香溢入馔

专题 编辑/ 海盐 2015.12.02

深秋时节,美酒与美食不仅在餐桌上互为衬托,这两者之间从来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无论中餐还是西餐皆会以酒为料,烹制美食。酒更是在菜肴烹调的前后起到了种种重要作用。

本期专题以酒为媒,从黄酒、白酒、葡萄酒、白兰地、啤酒、米酒等,分析其品种特点,如滋味、色泽、香气等,以及与不同食材的搭配和发挥的作用功效,让各位大厨畅所欲言,展现出他们各自用酒入馔的烹饪技术与窍门,还有众位美食研究者的各自见解。

柴米油盐酱醋茶 琴棋书画诗酒花

媒:一为传输某种效应之手段的物质,二作起到牵线搭桥之聚合的妙用。

“以酒为媒”——不仅连接了菜肴与饮品的神奇因缘,更是一次美食美酒与各地文化和悠久历史的美妙相遇。

美酒,唤醒味蕾

美食,是人类为改善口感、提高享受度而优化改良后的美味食物。酒,则是人类放松自我、获取愉悦快感的乙醇饮料,某种程度上的一种兴奋剂。如果说食之于生命,如同空气和水,须臾不可或缺的话,那酒之于食物,就像爱情之于人生,只有两者完美结合,才是理想美好的幸福人生。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曾感叹“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美食也一定要有美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而美食加上美酒就是“与尔同销万古愁”……不仅古人如此,就连现代的美女歌唱家邓丽君都有“美酒加咖啡,一杯再一杯”这样的绝唱。可见,美酒佳肴的完美结合,不仅给人美好的感官享受,更使人们的生活熠熠生辉。


早在史前人类就发现了酒精并广泛饮用。中国人自古不仅打造了举世名闻的中餐,更酿得天下第一的烈性白酒和温尔文雅的绍兴黄酒。每逢红白喜事,只要有吃有喝,都要大快朵颐,行酒猜拳,喝得面红耳赤,酒足饭饱,甚至为这美好的体验不惜一醉方休。


欧美人也不例外,他们烧出了法意大餐,从葡萄和水果中酿出了美酒,生产出驰名天下的各式葡萄酒、果酒、白兰地、威士忌、香槟。每逢重大节庆同样以酒助兴,喝得飘飘欲仙,跳个通宵达旦。


但是,东西方人的饮食习惯迥异,中西餐文化也截然不同。中餐重滋味,讲排场;西餐重情调,讲浪漫。中餐多蒸、煮、煎、炸,西餐重烤、熏、煎、拌。中餐从头到脚、从外到里什么都吃,图个痛快尽兴,西餐则去头舍尾只取中段,剔骨去刺,只吃进去不吐出来,以示餐桌上的礼仪和优雅。中餐一桌多菜众人自取共享,西餐是每人一份各点所需。中餐推崇的是集体主义,虽略显粗放,却追求共同热闹,西餐更强调每人均等,突出的是个人与自我,显得更有秩序,讲究的是一种细节……所以,中餐的酒食文化,相对粗犷豪放,讲究的重点在食材的质(燕、鲍、翅、参,茅台、五粮)和量(好、高、多)上,对餐饮的搭配并不过多计较,而西餐则更追求细节,通过餐饮的精细搭配,给食者带来更好的感受。两种文化各有所长,互有长短。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对精神文明和生活品质的追求也在不断提升,不再停留和满足于原先度数的高低或价格的贵贱,佳肴配美酒问题正日益被广泛认识并重视,开始依不同客人喜好准备不同的菜单,根据不同的食材搭配不同的酒品。


一、佳肴配美酒 品味更高境界

为解决饥饿,有吃的就行。但实现了温饱之后,再好的菜肴如果没有美酒相助,终将索然寡味,所以自古“无酒不成宴”,似乎没酒就表达不了诚意,显示不出隆重,烘托不出气氛。有了酒,祝酒、劝酒便贯穿始终,感情交流也在推杯换盏中得到升华。

佳肴配美酒,就像才子配佳人,这是中西餐的共识。运用不同的酒来搭配不同的菜式,可以达到开胃、佐餐、调节速度、增强气氛的目的。

尽管中餐也上白酒、黄酒、葡萄酒、啤酒等来助兴配餐,但大多是一种酒自始至终一贯到底,而西餐则根据用餐的次序和食物的不同配搭不同的酒水,大致分三类:餐前酒(开胃酒)、佐餐酒和餐后酒,每个系列又有诸多细节。这里重点介绍几款西式的餐饮搭配,看看人家是如何精心让不同的美酒与不同的菜肴配对,从而创造出健康、形佳、色靓、闻香、味美的绝配,让餐饮吃出最高境界。


餐前酒(Aperitif),在开始正式用餐前迎宾时用,或在吃开胃菜时与之配伍,先行将食欲和味觉细胞激活,所以也叫开胃酒。我在使馆当礼宾官时,每次对外宴请,因为是外交场合所以都搞得非常正式,客人到后首先是请招行员用托盘送上迎宾酒(其实就是餐前开胃酒),有桂花陈、红白葡萄酒、香槟、矿水等饮品,供宾主选用。一般都会拿上一杯,开始捉对交流起来,有些原先不认识的朋友也在这个过程介绍、相识,老友相见,亲昵寒暄,非常轻松、活跃而且随意,为正式宴请时的美好气氛做好铺垫。西餐中这是正式宴请的重要部分,利用餐前酒这一段时间,作为社交或联络感情的良机。

在古罗马时代,人们习惯以蜂蜜酒作开胃酒,中世纪则多用香料酒,现代的大多是调配酒,以葡萄酒或烈性酒作酒基,加入一些香料或植物性原料,量不超过200毫升,酒精度在15%左右。因此,适合的酒品选择很多,大部分的鸡尾酒,如味美思(Vermouth)、雪莉酒(Sherry)、马天尼(Martini)、青萨诺(Cinzano)、血玛莉(Bloodmary)、苦艾酒,或香槟等,都适合在餐前饮用。

对一些开胃的前餐,也要根据具体内容选用相应的酒品。如虾肉鸡尾杯(冷盘沙拉)会佐以白葡萄酒,而鱼子酱则要用俄国或波兰产伏特加(Vodka)相配。


佐餐酒(Table Wine),是宴请用酒的主体,一般以红白葡萄酒居多,根据不同菜式而定,搭配起来最为复杂。有一条大家耳熟能详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白酒配白肉,红酒配红肉”。所谓白肉,即海鲜、禽肉等,要以白葡萄酒搭配;红肉,即牛肉、羊肉、猪肉、鹿肉及其他野味等,应以红葡萄酒相配。


餐后酒(Dessert Wine),指的是在用餐之后上的酒水,主要是为了消除油腻的感觉,帮助消化,调节气氛、延续用餐过程中的愉悦情趣。餐后酒的酒精度在20%-40%不等,最常见的有干邑白兰地、波特酒(Port Wine)、甜葡萄酒(如索甸)、利口酒(Liqueur)、茴香酒或香甜酒,其中香甜酒的种类繁多,像咖啡酒、奶酒、柑橘酒、蜂蜜酒等。餐后酒较甜,一般会搭配甜点或干果。


二、美酒与佳肴,该是怎么配?

选酒配餐因人而异,因菜而异,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主要还是为了科学、合理地营造出最佳的味觉效果。所以配酒的基本原则一是要了解酒的特色,清楚其酸度、单宁重轻等特性这些影响搭餐效果的要素。二是不可苦上加苦,人的味蕾对苦味十分敏感,切记不要拿单宁高的酒来搭有苦味的食物,它更适合去配咸的油脂较重的料理。三是用甜度接近的酒配甜味食物。如果菜品比酒更甜,吃之后再去喝酒,不但感受不到甜味,甚至还会觉得苦涩不爽。所以干型葡萄酒很少和甜点搭配。四是选择酸度相当或更酸的酒搭配酸味食物。

所以,配酒的总体原则是:中餐优先选配中国酒,日式料理以清酒搭配,西餐尽可能搭配西洋酒。西洋酒中,口味清淡纯正、香气高雅的菜式配香味淡雅、色泽较浅的酒品,避免搭配太浓郁的葡萄酒,以免影响食物原味;浓厚、口味复杂的菜肴,应配色味浓郁的酒;深色的肉禽类宜配纯正浓郁的红葡萄酒;海鲜配干白葡萄酒;甜香味的菜肴配甜型酒,咸味食物以甜味型葡萄酒作对比,香辣味的菜肴宜选用浓香型酒。


如果再进一步细分,又有以下几类情况:

白葡萄酒配白肉  在强调“海鲜配白酒”这一原则的前提下,对不同的酒品还有不同的讲究。首选主要是各式干白葡萄酒和淡味玫瑰葡萄酒,如德国的莱茵白(Rhin)、法国的波尔多(Bordeaux)、美国的加州白(California)、中国的王朝白等等。再讲究一点的,有些海鲜适合配干涩清瘦的酒款,有些又适合搭配饱满浓郁的酒。像玛桑(Marsanne)、罗桑(Roussanne)、雷司令(Riesling)、格乌兹恰米那(Gewurztraminer)这几种白葡萄酒都属于酒体饱满型,带一丝甜味,非常适宜搭配亚洲海鲜料理和辣烧海鲜。其中格乌兹恰米那又特别适合搭配越南和泰国菜,雷司令则更是亚洲海鲜料理的第一理想搭档,可以有效降低料理中的油腻感,其淡雅的果香与适当的酸度也正好可以与白肉料理相得益彰。

对三文鱼、金枪鱼这些肉厚、油腻、味重的鱼和口味浓郁的海鲜,酒体较为丰满的酒如莎当妮(Chardonnay)、美国白苏维浓(Fume Blanc)、维欧尼(Viognier)是理想之选。例如美国南方经典的料理she-crab soup用莎当妮来搭配就很别具一格。对于那些辛辣口味的海鲜,如果用红葡萄酒来搭,喝起来会有明显的“铁锈”味。

对那些简单的蒸、煮、煎、烤出来的虾类料理,干型的加烈酒系列,像菲诺雪利酒(Fino Sherry)是完美的选择。

经常见到的粉红酒(Rose),也可以作为酒体饱满的白葡萄酒的替代品来搭海鲜,特别是当我们面对的海鲜配了味道较重的酱料时,用粉红酒搭配甚至要比用白葡萄酒更加合适。


红葡萄酒配红肉  与红肉和各式野味菜肴在酒品相配上同样有许多讲究:牛排或烤牛肉,最适合选用法国浓味干型波尔多红酒和保祖利红酒(Beaujolais)。羊肉类菜肴像羊扒、烤羊肉等,适宜配淡味的波尔多红酒、美国加州红酒和玫瑰葡萄酒。猪肉类如火腿、烤肉,适宜配香槟酒和美国加州红酒。野味菜肴肉色浅、味道鲜美的,适合选用淡味的波尔多红酒或意大利红酒。


香槟  经常被用于庆祝场合,给人的感觉就是庆典活动专门用酒,其实香槟这种带气泡的葡萄酒是一款非常好的百搭酒品。特别是对于煎炸型食物,不管是法国的香槟、意大利的Prosecco,还是西班牙的Cava等气泡酒,都是理想的最佳伴侣。如果是吃炸鱼,酥炸鱼柳这些,气泡酒更是最好的配酒了。用香槟来佐餐,虽然酒精度不高,但其爽口的微甜和气泡对舌尖、味蕾的亲抚感却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所以它几乎可以与任何种类的菜式相配。在不了解西餐酒品选择规律时,选一支香槟不失为一种稳妥的选择。


汤类  对奶油蘑菇汤、鸡丝面条汤这些或油腻浓厚的或清纯单一的各式汤类,西班牙生产的雪利葡萄酒(Sherry)比较相配。当然也有人认为不同的汤应配不同的酒,如牛尾汤可配雪利酒,蔬菜汤则应配干味白葡萄酒。


奶酪  吃奶酪配葡萄酒那是一种绝美的味觉感受。干红中的单宁若是过强,容易压制奶酪的风味,白葡萄酒因为单宁不重而更加契合。如果奶酪的酸度越高,配酒酸度也要越高,两者才能互相平衡;油脂越多的,要用越厚重的酒配,尤其香味浓烈的白葡萄酒。


甜品 甜品配甜酒,这是指葡萄酒含糖量大于每升50克的酒,而且酒中的糖分必须源自葡萄果实,而非人工添加,按酿造方法不同分为贵腐葡萄酒、冰酒和晚收甜酒。像加拿大的冰酒,匈牙利的多高伊(Tokoy)葡萄干酒都是天下无双之选,一般的配用甜葡萄酒或葡萄汽酒,有德国菜茵白葡萄酒、法国的香槟酒等。


总的来说,配酒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对于不善酒或不好酒的客人可以适度随意。记得1998年10月陪捷克林业部长代表团访华,中方部长在钓鱼台国宾馆宴请客人。中方的热情、好客,宴请的档次规格,让对方深受感动,于是也表现出了十二分的真诚,尽管第一次见识中国的高度白酒,但对方外事局的一位女副局长言语真挚,执行力强,一一连敬连干,白酒红酒轮番上阵,结果可想而知,第二天一些活动都无法参加。这让我在后来的工作中,注意宴请配酒的种类、烈度、数量和速度等,同时,对不熟悉的陌生酒保持谨慎。

二是药酒、配制酒、鸡尾酒等不能作为佐餐酒。

三是如果进餐过程中上多种酒品,酒水之间要有先后的次序,每道不同的菜肴要配不同的酒水,吃一道菜换一种酒水。这一点在欧洲要比美国更讲究。在驻捷克大使馆工作时,正式宴请都准备得特别细致,仅酒具可能就是一排,有前餐酒杯、正餐酒杯(其中会有烈性酒杯、绍兴酒套杯、葡萄酒杯、啤酒杯、矿水杯等),好在都是用精致的捷克磨花水晶杯和中国青花瓷酒具,放在那儿就极上档次,给人的感觉不喝都醉了。


当然,也可放弃一切原则规矩,完全尊重个人喜好,任何食物均可搭配任何的酒,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


三、洋酒与中餐,谁说不相配

葡萄酒配中餐  

刚才上面建议中餐优先选配中国酒,西餐尽可能搭配西洋酒,但并不是说中餐与西洋的葡萄酒就不兼容,虽说葡萄酒主要源自于欧美,但爱情无国界,作为人类美食重要元素的美酒与料理也同样如此。


几千年来,国人习惯于各类酱香、浓香、曲香等高度白酒,或发酵的米酒、啤酒。中国四大菜系,有的口味清鲜平和,咸甜浓淡适中;有的用量精细,配料多巧,装饰美艳;有的口味较重,麻辣油腻,葱姜蒜和一些特殊香草香料元素极重,而且,一桌十几二十个内容不同、味道迥异的菜品,无论味觉还是嗅觉上都太过多元复杂,要以一种酒去包罗万象且要绝对的般配确有相当难度。


经过广泛多次的尝试比对,有几个搭配方案可供选择:

第一个是格乌兹恰米那酒,有着特殊的荔枝与玫瑰花气息和果香奔放丰沛的特性,德国雷司令有着上口沁心的酸性和特别的矿物质口感,略带甜度,比较适合搭配那些辛辣或风味较强的菜肴,如辣炒宫保鸡丁、糖醋排骨等。

第二个像新西兰的长相思则个性活泼、带着清爽的酸性,比较适合中餐中的海鲜以及油炸料理。

第三个是一些样式和味道丰富多层的拼盘、烤鸭、油鸡、腊肠等,还有各式的炸煎品,就得配含有一丝辛辣口感和爽口酸度的酒:如西班牙的菲诺雪利酒。

第四个像肥嫩多汁的东坡肉这类比较油腻、香料味、鲜味较重的中式大餐,显然不适合搭配单宁过重的红酒,但像粉红酒、白葡萄酒、气泡酒或单宁较轻的红酒还是可以的。


四、美酒入馔,佳肴味更魅

佳肴配美酒固然重要,但用酒入馔,把酒用到烹饪过程,能让本来平淡无奇的菜品点石成金,美味倍增,那便是料酒的神奇作用。


料酒就是用于烹饪调味的酒。料酒地中餐烹饪中使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而日本、欧洲、美国也有用料酒的习惯。理论上讲,啤酒、白酒、黄酒、葡萄酒、威士忌都可作为料酒入馔。但实践证明,不同料酒所烹饪出来的菜肴风味也不尽相同。就中餐而言,黄酒应是料酒之最,其最大的作用就是祛腥、去膻、解腻、增香、添味,有利于咸甜各味充分渗入菜肴之中,同时还能使食材变得松嫩,口感更佳。特别是像烹制鱼、虾、蟹等水产品时,加点黄酒,食料中的腥味胺类物质就会溶于酒精,在加热过程中挥发散去,从而去腥。而牛、羊、猪、鸡、鸭等肉中不同程度的膻腥气,烹调时加点黄酒,同样也可以除去。


放入的时机,一是备料时就和其他调料一起加入,有一个适当的腌制过程。二是在烹调过程中,像炖烧羊肉时和桂皮、大料等其他调料一起同肉慢慢烧炖,逐渐把异味随着热气一道挥发掉,有效减少腥膻和油腻的口感,同时产生新的香味。三是即将起锅前倒入,最后去除残留的腥膻味并增强菜肴香味。料酒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在增加成品滋味的同时可以部分地补充汤汁。一般来说,需长时间炖烧的腥膻味较强的肉类也可以用汾酒这类白酒,而起锅收汤最后提味的还是以黄酒类为上。像江浙菜中的醉鸡、醉虾、醉蟹,适合用高度白酒,以有效杀死部分细菌,保证肉质鲜嫩,增强特有的醉香。像西南的云贵川地区有做泡菜的习惯,腌菜过程中也需要放些高度白酒,以促进调料香味更加深入、浓郁,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


料酒入馔,一是量要控制好,不能贪多;二是除黄酒外,也可以用糯米酒、汾酒等,以酒精度在10-25%的酒为佳,不是度数越高的越好,关键还是看做什么用。


西餐烹饪中的调料用酒,一般以普通的红葡萄酒为主,也用雪利酒和味美思等。中东欧地区炖牛肉经常会加啤酒,像比较有名的土豆烧牛肉,就是用啤酒慢慢熬炖而成。这现在也被我们学来烧烹啤酒鱼、啤酒鸭等,最大的效果就是一个字“嫩”,同时还可以把腥膻味去得较为彻底。啤酒在西餐中还被用来调制一些油炸食物的裹粉。英德法和希腊意大利等地区还喜欢用威士忌入馔,甚至专门推出威士忌菜单,用芝华士点龙虾汤,进而又变奏出酒香浓郁而鲜甜味重的甘醇滑汤,还用Black Label、Jack Daniel's等其他威士忌,化身酱汁、腌料或黄油中,用来配海鲜、三文鱼或牛扒等。


记得1997年在捷克工作时,有一次陪大使去卡罗维法利温泉城出差,中午宴请时,Grand Hotel Pupp厨师长推出小车,用酒精铁板现场烹烧,直接把芝华士作为料酒倒入蓝色火焰中,随着火花的暴发一股浓浓的麦酒奇香顿时满屋四溢,那与众不同的酒香和大餐滋味,绝对别具特色,让所有美食吃货们赞口不绝。


当然,再好的料酒,要烹制出上佳的美味,绝不是随便将酒倒进菜中就大功告成了,还必须用得其法。就是威士忌,也不完全一样,每个品牌都有各自个性,还是要按酒品本身的口感与味道来配搭,有的适合作腌料,有的适合炖烧、有的适合大火烹煎,不能一概而论。只有恰如其分,才能让料酒的味道不会过分浓烈,却又醇香难拒。


总之,佳肴配美酒,就像才子配佳人,顺眼,称心,和谐,便“斗酒诗百篇”,阳春白雪,春暖花开;如果错搭乱配不得其所,则再好美酒佳肴也会食之无味,形同嚼蜡,甚至“借酒浇愁愁更愁”。所以,为了这种圆满,更好地营造、享受这种“一杯再一杯”的美好气氛,也得了解酒性,配好美餐,让舌尖上的味蕾得到更大的快感。


许祥林

浙江嘉兴人,1988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后进入外交部,曾留学布拉格查理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州阿林顿大学EMBA。先后在中国驻捷克和加拿大大使馆主管礼宾、领事、新闻等工作,后到国企负责集团总部行政事务管理。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出版个人摄影专集《岁月留芳》。著有《枫叶之国加拿大》、《国际礼仪礼宾与旅行》。


相关推荐
QQ空间 QQ群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