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国龙很忙,许多时间都是在路上,奔波于北京与西北之间。这个喜欢折腾的西北汉子,起家于内蒙古临河,发迹于北京,放眼中国,心怀世界,试图把西北菜开到全世界。“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未来在美国纽约曼哈顿的街头,有我们的西贝,只卖一碗香喷喷的莜面,浇上各种浇头,有没有这个可能?”从内蒙临河的一家黄土坡小吃店,到有53家西贝西北菜,年营业额过10亿,10000名员工,他用了25年;他现在开始设想25年之后的样子,“我希望那时的年营业额可以有1000亿。”
善变与初心
西贝内部的人对贾国龙变化多端的战术已经习以为常,许多事情都是临时决定的,他像是个肆意的汽车司机,左转弯,右转弯,加速,忽然又减慢速度,走着走着忽然停一会,甚至掉个头,转向别的方向。然而无论如何,贾国龙心里清楚,自己想去的那个地方在哪?在他看来,创新就是试错,在不断地尝试中否定,然后肯定。
对于自己的性格,贾国龙有精彩的描述:“变的是形式,骨子不变,本质不变,黄河长江的河道每年都在变,江水河水翻腾着打着旋,表面都在变,其实都没有变,顺势而为,它们都迂回着回到大海。”
迂回一直在发生,2011年,贾国龙找到了特劳特定位咨询公司,为自己的西贝莜面村做了定位咨询,咨询费不菲。“定位”理论主要是讲,一个品牌应该专注于一个品类,然后将品牌和品类之间的联系深深凝固在消费者的心中。他们特别反对在一个品牌之下的多元化—这恰恰是中国企业最常采用的扩张方式。
在西北内部,有两派意见,一种认为西贝应该主打健康五谷杂粮,走健康路线,一种认为西贝应该主打羊肉,做中国的烹羊专家。特劳特给出了第三种方案:更名为“西贝西北菜”,把口号改为“西北的牛羊肉、乡野的五谷杂粮”。
一场轰轰烈烈的更名运动在西北展开,同时他们还花费巨资请美国朗涛设计顾问公司设计了西贝新LOGO,这家公司是微软、依云、杜蕾斯等企业的设计公司;他们请华智管理咨询顾问有限公司做了精益生产的咨询。很短的时间内,原来的西贝莜面村都改成了西贝西北菜,菜单的显著位置写着“中国烹羊专家”。
时间到了2013年6月,贾国龙又在筹划着把“西贝西北菜”重新改回到“西贝莜面村”,对于外人来说,这意味着:西贝西北菜更名定位的失败、巨额的花费打了水漂、两年的推广宣传需要重新开始。而对于贾国龙来说:再回到“西贝莜面村”只是黄河在河道里转了个弯。
西北与西北菜
在传统的八大菜系中没有西北菜,贾国龙一度想打造一个西北菜,而西贝就是西北菜的标志。事实证明,这是一个理想主义的设想,到现在贾国龙已经不想深究这个话题了。
在录制一期电视节目的时候,贾国龙就这个话题与北京知名的美食评论家董克平有过一些交锋。董克平认为,菜系是早年间物流不畅菜系壁垒的产物,在当下这种壁垒不复存在,同时菜系是经济文化等许多综合因素的产物,有特定的历史条件,在一个新世纪还想产生一个菜系,这个出发点本身就是不对的。而在贾国龙看来,中国西北包含了山西、内蒙、陕西、宁夏、青海、甘肃、新疆等地,地域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这里食材丰富,民族众多,形成了独特的口味特色,西北菜系只是整理了这些特色的美食。
贾国龙的观点也慢慢发生着变化,“后来我去北京另外做西北菜的一些餐厅吃饭,到了燕兰楼,这里是兰州风味的西北菜,跟我们以内蒙西部为主的西北菜完全不一样,没有可比性;我去西安的西安饭庄,这里又是西安风格的西北菜,也跟我们完全不一样,去北京的新疆馆子吃西北菜,又是不一样,西北菜与西北菜之间连概念都不一样,没有谁能代表谁,以前我想代表西北菜,太理想化了。”贾国龙说。
整个西北菜系有其自然发展的生命,大家都在做,慢慢的这个菜系就形成了。每一个菜系都有丰富的分支,贾国龙说,“有没有川菜老大?有没有粤菜老大?其实都没有,想当西北菜老大,没有权威性,别人也会不服气,你一个内蒙古的菜品能否归到西北菜里还两说呢。”说完哈哈一笑。
这也是贾国龙想从“西贝西北菜”调整回“西贝莜面村”的初衷,在他准备调整全国各地的西贝菜单的时候,发现很别扭,菜单里要有20道招牌菜,北京与上海不一样,上海与广州也不一样,即便在同样一个地方,现在与几年前也不一样。这就如同一个金字塔,却始终没有金字塔的塔尖。贾国龙需要有一种东西来代表西贝,增加西贝的辨识度与广谱性。这个东西只能是“莜面”。
莜面其实就是燕麦,主产区是张家口,山西北部大同盆地地区,以及内蒙古土默川平原及阴山山地、乌兰察布市南部,要生长在无霜期短的山地区域。莜面产量很低,当地有谚语:“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笸箩、煮一锅”。莜面有众多好处,是世界公认的健康食品。莜麦的最大特色是它的做法。所谓“三生三熟”,就是说,从生莜麦到做成能吃的莜面制品,要经历三次生三次熟的过程。与西方人只会用燕麦做成燕麦片相比,中国人做莜面的手法万千,莜面有五大系列,蒸、炸、汆、烙、炒,在手下搓、推、擀、卷、花样翻新。我曾经参加过西贝举办的以此厨师厨艺比赛,所有的菜品都必须以莜面为主题,几十道菜,可谓千姿百态,口感万千。
莜面能解决西贝的焦虑,同时莜面也是有个性的。这与西方的麦当劳一样,形式是有广谱性,其实从口感上是有个性的。一种食材的个性决定了它的溢价空间,也决定了它能走出多远。
贾国龙甚至开始遥想如何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推广莜面,第一步就是“认莜”,“许多人对这个字不认识,这就是传播的一个点,我来找各种各样的人来读这个字,这就是很好的传播。”
黄老汉与莜面妹
2012年,央视制作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热播,引起了一场文化事件。在纪录片中陕北绥德黄老汉制作黄馍馍的画面令贾国龙亲切万分,第二天就飞到陕北,去村子里找到黄老汉,以30万元的价格邀请黄老汉担任西贝的代言人,同时传授制作黄馍馍的技巧。
这件事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认为这是机会主义,有人觉得不应该把黄老汉商业化,对于西贝而言,这是一次非常圆满的事件营销,也对西贝的品牌知名度有了很大的提升,黄老汉也因为这件事生命轨迹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他的口头禅成了“登过电视上过报,全国人民都知道”,出了小山村,去了全国许多大城市,接待媒体,收入提高,生命轨迹因为这件事而转了个弯。即便如今黄馍馍的热度已经不如去年,他们一家店每天也依然能卖出1000个黄馍馍。
如今,贾国龙正在琢磨新店的风格,他设想应该有莜面妹。在之前西贝的店里,做莜面的都是中年妇女,而他这次设想的是一水年轻飒爽的小姑娘。现在西贝已经招聘了一群小姑娘做强化训练,一个月的时间,就能把她们培养成为熟练的莜面妹。
在贾国龙的设想中,莜面妹将是以后餐厅的亮点,每人有一个单独的工作台车,可以在餐厅里穿梭游走,每一个姑娘都是短发,穿着白色有设计感的工衣,姑娘们很有个性,善于和客人打得火热,爱聊天,有表演欲,她们的底薪3000元起,加上卖莜面的提成,每个月理想工资是6000元。
这些莜面妹不单是餐厅里的工作人员,而是西贝的一道招牌菜,能移动的美味,能说话的食物,靓丽的风景线。
对人的设计与关注,向来是贾国龙擅长的事情,无论是黄老汉还是莜面妹,都是如此,只有懂认识人,才能做事做大事,贾国龙深谙此道。
民间与现代
之前的西贝有几百道菜,菜单很厚,炒菜居多,后来调整完毕的西贝菜单,只有120道菜,减少炒菜的数量,增加焖炖,走出了中餐标准化的第一步。如今他们想再继续瘦身,菜单上的菜品减到60道。
一个企业做减法往往比做加法更难,更考验公司领导者的智慧。减到60道,同时能保证客人的选择性,教人们喜欢吃,对每一道菜的选择都是千挑万选的事,越是少,越是难。但是贾国龙已经想到,在以后有一天西贝品牌走出海外,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可能只有一道菜。这是更难的一件事。
民间与现代,这两个看似相悖的词汇在西贝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平衡。主要食材都是来源于西北民间,厨师大多是西北籍厨师,菜品也最大程度上保证原汁原味的乡野滋味,用最传统的手法做出最原始的滋味。然而在管理上,贾国龙追求现代和专业,比如建立食材可回溯机制。
他从沃尔玛挖来一个专家专门负责此事,如今已经实现了牛肉和五谷杂粮的可回溯,可回溯是许多有想法的餐饮企业梦寐以求达到的效果,这样能最大程度上保证食材的安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食材的可回溯机制,其实就是一层层的保险机制。
西贝每年都会用30万只羊,这些羊全部是可回溯的,他们的方法论是两点:不分拆,小包装。这两点从源头做起,最后可以追溯食材的来源。然而对于其他蔬菜等食材而言,可以回溯真不是一个简单的是,他们的想法是三年之内,建立起全部食材的可回溯机制。中国需要更多这样的餐饮企业,唯有早早动身,才能占得未来的先机。
前些天,是西贝成立25年的日子,贾国龙带领团队回到了内蒙古临河,这是贾国龙的梦开始的地方。他感慨万千,在25年之前,他不曾想也不敢想25年之后,自己的企业会有如此规模,如今他开始设想20年之后的样子,那时候,“那时候西贝会有10000家店,遍布在每一处,西贝将是优质生活的必需品,月收入10000元以上的人每周都会消费一次……”
(源自《名厨》总第4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