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恩德,人称“德哥”,香港四季酒店龙景轩中菜部行政总厨,这位世界上首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拿到米其林三星中餐厅荣誉的掌门大厨。现实中,他并没有多大的架子,是一位风趣谦和的长者。
通常获得荣誉的厨师总是被各种镁光灯包围着,一开始我以为采访会很艰难,给四季酒店写邮件的时候其实心里七上八下,但是没有想到德哥很快就应承下来,至今我还记得邮件里公关经理的一句话:“请你们告知时间,德哥会尽量配合。”实际上德哥是在四季酒店的力邀之下重出江湖,在此之前,他历任大三元、福临门——都是香港传统的老牌粤菜食府。那会儿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便已在酒店业颇有名气。
一席难求
德哥擅长把鱼子酱或鹅肝等西餐食材应用在中餐的菜式中。于是,在龙景轩你可以见到搭配鱼子酱的中式鸭肉,也可以见到鲍汁扣法国鹅肝或黑松露焗鸡。如此中西合壁的组合不但有新鲜感,更可贵的是整道菜并不失中餐的主调,在吸收外来元素的同时不背弃自己的根基,与长与融合的香港文化带给人的感觉有异曲同工之妙。
龙景轩获知自己蝉联,还是来自于传媒的通风报信。《米其林红色指南》的探员来试菜,试过几次菜,不管是餐厅还是厨师,其实都一无所知。当然德哥的地位是有些超然的,从2009年香港有了第一本如红宝书般的《米其林红色指南》,德哥所掌勺的龙景轩就一直牢牢地占据着全港四席三星米其林餐厅中的一席。其他三家,同是四季酒店附属酒店的Caprice是法式料理,L'Atelier de Joel Robuchon是时尚法式,而8 1/2 Otto e Mezzo-Bombana是意式,龙景轩是唯一一家以中菜入选的餐厅。换言之,德哥就是唯一一个获得三星米其林肯定的中菜大厨。
其实就算是拿到了“米其林”都不会有专人通知,甚至吝啬到连张纸都不曾给证明“米其林”曾经花落于此,所以但凡获奖的餐厅其实也都很少在这一点上大肆宣传,如龙景轩和Caprice这样三星荣誉顶级餐厅,反而就更加低调。最直接的体现并不是在媒体宣传上,而是在餐厅的上座率。
顾家有爱
聊到工作之外的生活,德哥说:“我放假时爱亲自下厨,煮的是蒸鱼、蒸排骨、肉饼和炒青菜等家常菜,但会选择清早到街市购买新鲜食材,长沙湾的保安道街市、深水埗的北河街街市和砵兰街后的露天旺角街市是我常去的地方,我爱逛鱼档和搜罗煲汤材料,西洋菜汤和青红萝卜猪展汤是我的最爱。”
“那做德哥的女儿不是很幸福,随时都能吃到德哥做的饭?”这个问题看来是个伪命题,德哥虽然回家也会做些家常菜,但机会并不多,厨房的工作很辛苦,而且德哥还得跟午市、晚市加不定时的宴会,日常工作结束回家也都已经入夜,更何况现在还总是无数媒体踏破门槛。公关Angela调笑地说“因为经常陪伴媒体,所以吃到德哥做的菜,比德哥的女儿多。”
德哥的女儿以前在英国留学,没回香港之前,德哥也会飞伦敦探望女儿,索性现在女儿返港得以天伦之乐,但以酒店厨房为家的德哥,仍然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以陪伴家人。只是从德哥谈论的眉宇间可以真切感受到他对家人的关爱,包括讨论起女儿时说到的一些细节,以及不经意流露出的眉飞色舞。我相信那种神情在每一个做父亲的脸上都能见到,而那一刻让我觉得如雷贯耳的名厨背后另一番平凡父亲的形象却让人更加动容。几十年的辛苦只为一家人的安乐茶饭,学厨只是当年无心插柳,现在回想,庆幸一路走来都坚持了下来。
勿模仿
早年工作的德哥,也一定是一个潇洒跳脱的人。工作之外,德哥也会到外地旅游并获取创作灵感,每到一个地方都会饶有兴致地找好餐馆试菜。但是,试菜这件事似乎伴随着厨师的职业生涯,借鉴与被借鉴一直相生相随。随着厨龄的增加,厨艺的稳定。近些年,德哥反而不经常出外试菜了,因为担心五花八门的菜式反而左右了自己的想法,无法专注于自身的灵感和创意。
皆可能
陈恩德的创新菜式功不可没。他将烹饪视为生命的一部分,认为一个厨师最坏的情况就是拒绝求变,自称每一分钟都在思考新菜式。德哥所开发的菜式模仿者众多,龙景轩里的客人,除了单纯爱好吃而来的饕餮客之外,还有不少是来取经的专业食家,单单点心鲍鱼酥和金箔鲍参柱肚饺,我就在不少餐厅见过模仿之作,但始终都无法超越本尊。说起鲍鱼酥,如果登录香港本地知名食评网站“开饭啦”搜索鲍鱼酥,我相信结果只会有一个,那就是龙景轩。德哥也不禁发笑,“你也知道,鲍鱼酥是没有鲍鱼的嘛,我只是有一天突发奇想,凭什么鲍鱼酥不可以有鲍鱼?所以就自创了这道点心。”不过与此同时,德哥总是谦和的不肯居功,而是不断强调菜品的开发是团队共同思考磨合的结晶。
或许连“米其林”的工作人员都太热爱德哥了,后来还专程送了一枚带有米其林LOGO的手表送给德哥作为私人礼物,也是对他这么多年始终如一的一贯品质作出肯定。要知道,这块手表在香港仅此一块,全世界也没有几个厨师拥有。
(源自《名厨》总第4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