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返回

刘道明:香港大厨的内地劳模史

餐饮IP 编辑/ 宁凝 2016.10.10

刘道明 北京瑞吉酒店中餐行政总厨

刘道明师傅身上深深烙着他的出处:香港。

来自香港,口音是港式,做菜是港式,礼节是港式,步履匆匆是港式。笑容,也是招牌港式的拳拳正能量。精神,更是血统纯正的港式“焚膏继晷”。尽管已离港近30年,半生与故土分离,长期在内地从厨,但他的标签深邃,从未脱落。

香港人都很拼,讲究实际,不爱做梦。或许早期做一做,一经发现此路不通,很快即会变通。北京有很多港籍总厨,聊起来,很多人最初从厨皆因讨生活,而非热爱。那时候香港平民生活都不富裕,很多人早早出去工作帮衬父母,一代人就此游走,分散至天涯海角,踏入各行各业。从厨,是最普通的工种之一。

刘道明就是个典型个例。

一次机遇,修得香港厨业精神

18岁高中毕业,年轻,不怕苦,先去做了汽车修理工,跟师傅学修当年香港满大街都是的14座小巴车,他很快发现自己对这行没什么兴趣。或许是天意,有两个同学突然问他要不要学厨,刚好缺人手,工资高,还吃得好。那是香港早期很有名的旺角国际酒楼,正值七零年代尾声。这家酒楼跟同期很多酒楼一样,白天吃饭,晚上变身“夜总会”。一代名伶徐小凤当年就在旺角国际酒楼驻场,还有李隆基。

8层的旺角国际酒楼就是彼时香港社会的缩小版,光怪陆离,野蛮生长。这对刚刚踏入社会的刘道明来说,堪称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而新世界的最重要一环,是“后厨课堂”。

刚进厨房的小角色,首先要手脚勤快,有眼力,见了大师傅要问好,厨余垃圾你要收,还要装盘、加酱料、洗锅……把这些琐碎干足了半年,才会有底气跟老板说向上晋级。

香港厨房的晋级系统一贯严谨。分得很细,基本是:炉头、砧板、上什(zá,二声,广东方言,中餐厨房七大工种之一,除闽粤一带,其余诸地多称其为“蒸锅”或“笼锅”)、烧腊、点心、打荷、水台。拿打荷来说,有头打荷,二打荷、三打荷、四打荷、五打荷。做到头打荷,就算在这一系列功成名就,假如你愿意,就可以做点心,然后是五点心直至头点心,然后可再转攻烧腊。

刘道明没用多久,就完成了从五打荷到头打荷的晋级。半年后,刘道明跳去顺喜酒楼做砧板,然后是九龙城的多爵酒楼做“上什”,仅做了十个月,凭借天赋和勤奋,就能试探着上锅炒菜了。

这时他不过20岁出头。20岁的刘道明只有一个梦想——成为主厨,他感觉跟食物打交道会充满活力。那时的他每天仅睡4-5个小时,一有空就琢磨比自己更上一层级的师兄们做的事,久而久之,他什么都会做,什么都做得好。粤菜系统里,一个人一生专做点心也不奇怪,这叫术业有专攻。但刘道明硬是靠勤学好问,把所有程序技术都顺利拿下。

当年的香港厨行虽然没什么正经拜师体系,但大师傅们还是会偏爱努力的小徒弟并处处提携。那几年的学习经历,也被刘道明强记于心,后来自己做了大师傅,也执行一模一样的“教学系统”。这一套太管用了,他用了二十多年。在系统的背后,投射出的其实是香港精神:艰难求索,奋进拼搏,不服输,向前冲。

20世纪八十年代末,刘道明去了广州,开始掌大勺。后来因机遇,来来回回辗转了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多次,最终长驻北京。

Snip20160929_78.png

(黑椒蒜片澳洲西冷牛粒)

两次北漂,成就星级大厨梦想

1990年,刘道明北上受聘于地处北京东四十条的“亚洲酒店”,这是他首次来北京。当时三环以外还几乎是不毛之地,星级酒店凤毛麟角,亚洲酒店算是级别很高了。但刘师傅是满满的不适应——香港和北京在这个历史节点上的差距巨大,体现于城市建设、生活方式、社会观念,比如想吃家乡菜,除了自己做,几乎没有其他可去的地方。

除了思乡情绪,还有难舍的家人。正值壮年——孩子们还小,妻子常年分离两地。那种煎熬,无处安放。但他捱了下来——因为工资高。1988年他就拿10000多块钱的工资了,而当时内地的人均工资仅有100块。他一个人工作,可以供养在港的一家人。

香港人在这一方面似乎很能扛。他们亦从不认为这是真正的苦。

其实一开始也差点捱不下来。

刚进亚洲酒店,第一个招待的贵客就是顶级政要——原国家副主席杨尚昆,这种压力把尚且水土不服的刘道明吓得几乎要打道回府。接到任务后,他每天都在琢磨做什么,内地同事们还吓唬他:做不好,把你关起来,就别想回香港了。

开餐头一夜,他几乎熬了一晚没睡,第二天早早起来,干烧了个大虾,煮了个鱼,因为怕紧张导致火候失手,所以特意煮得比平日更熟一些。做完这一餐,忐忑不安。但副主席先生也没说不好吃,遂放下心来。

这顿饭代表了刘师傅的高起点,高到可以作为一生的荣誉。后来他招待过的客人,更是包揽了列国政要、王室、名流、明星。

难攻克的,其实还有语言差异——不仅是粤语和普通话的差异,譬如光牛的不同部位,就是截然不同的叫法。广东人说的甲鱼,北京叫王八。有次叫徒弟拿个筲箕来,徒弟直接拎过来一只烧鸡……以及人事规则,当年酒店系统里安插了些许高干子弟,小朋友不听话,一气之下炒掉,第二天却悠哉悠哉又来上班了。

这跟香港完全不一样。刘道明觉得略不适应,还是回了离家近的广州,接着又去了上海2年,直到被北京瑞吉酒店聘用,一待就是10年。

不求时时创新,但求餐餐走心

当年瑞吉酒店还叫国际俱乐部饭店,在十年前的北京赫赫有名。刘道明一上岗就是行政总厨,负责所有中餐、宴会。这十年,是北京餐饮业进击、被重塑的十年。变化主要体现在全民生活方式的进阶,外域餐厅越来越多,食材越来越丰富,烹法越来越融合,北京成了世界上食物最包容的城市之一。

2006年前后,创意菜风靡。一时间,许多餐厅都在琢磨怎样让一道传统菜品拥有华美的画面感——洋气,成了那几年中国大厨们潜心钻研的大事。刘道明跟酒店领导进行了几次长谈,一有空就钻王府井书店,一坐即4-5个小时,专看西餐书,重点看摆盘。家人也会给他寄香港本土杂志《饮食男女》,但上面介绍的更多是香港民间小吃,路边摊、大排档都能排出人气榜单TOP10,符合香港人的接地气味觉习惯。

回香港探亲,女儿还专门带他去试香港当时最流行的分子料理。很新奇、漂亮、好玩,但是美味程度似乎稍逊。

香港人的“求实”基因,让刘道明愈发觉得为了创意而创意未必是一件正确的事。粤菜重锅气,太冗杂的摆盘会耗费时间,让锅气失散。味道,才是食物根本。食而无味,华而不“食”,有什么用呢?所以他最终拿出的方案是:味道不变,装盘略变。时而变,时而不变。或者是盘中盘,盆上盆,构筑一个“锅气的堡垒”。如果是宴请,同一道菜,摆盘上会更华美一些。日常就餐,就做减法。这种朴素的方法让他从容应对了所有的状况。

另一方面,他也试探着重组食材,尝试老菜新作。

天宝阁有道招牌菜,叫“港式宫保鹅肝虾球”,就是刘师傅原创的“新菜”。宫保虾球不新奇,新奇的是加鹅肝——主要是为了迎合住店的外宾。虾球Q弹,鹅肝肥美,但二者组合似乎太过于华丽,刘道明就在味觉上做文章——他把单一味型的辣,升级成酸咸麻辣,层次就丰富多了。除了青红黄彩椒,还配了蒜蓉辣椒酱、老干妈辣椒酱,以及麻椒油、黑醋。这样的虾球,也不会觉得腻,并有一东一西的融合意味。这道菜反复求索实验多遍,才得来最终的正身。

Snip20160929_79.png

(港式宫保鹅肝虾球)

还有简简单单的XO酱,更是四两拨千斤的隐形招牌。别人放咸鱼,刘师傅觉得腥气,且不够“有趣”。他就添加了几种辣椒,尤其是泰国小辣椒,再融入蜂蜜、麻油增添顺滑甜蜜,最终那个味觉啊——一碗白饭一碟酱,无须其他菜即可单独下饭,已成了内部员工最爱的标配之一。

作为厨房通才,虽执着粤菜三十年,刘师傅也会涉猎其他菜系,以求菜单丰富。比如上海菜、川菜、杭帮菜,瑞吉酒店中餐厅天宝阁甚至还推出过东北菜。五星级酒店少有东北菜,皆因东北菜太混不吝,不够端庄优雅。但刘道明和他的徒弟们打算改良下东北菜的低阶,去掉大碴子味儿,赋予形而上的质感。

首先,他们把北京所有的知名东北菜馆全吃了个遍,心里有了谱,开始盘算食材。最终从容输出了改良版的“天宝阁东北菜”,譬如乱炖,譬如村长招待菜。名字土,内容却全是高端食材,辽参、鲍鱼、花胶、红烧肉、烧鸭、石斑鱼、花菇、墨鱼丸……底汤必用精熬的猪骨。最终上菜牌,也是颇惊艳,饱受一番好评。

他的王牌还包括量身定制,专人专菜。这其实并不特别,香港大厨重贵客体验,基本上每个身经百战的大师傅都会有一些尊贵的多年老客,A不喜吃辣,B无辣不欢。同一道菜,根据不同人的诉求,即可参差变幻出不同口感。而刘师傅还琢磨养生药膳,专去同仁堂买药材,炖了滋补汤品,推荐给客人,还能“对症下药”,堪称半个老中医。

他很喜欢跟客人交朋友,认为“挑剔的客人更要交,因为他们会不停让你提高自己”。

他还喜欢上网,那是符合当下的“厚积薄发”知识源泉。好学,才会保持进步。

每天6点30分起床,7点跑步,9点收货(验食材),接着就开忙了,差不多忙到下午,短暂休息片刻,再开晚餐,一直到晚10点下班。这十年来,刘师傅在京的日常时间表就是这样。十年前,更奔忙。近三十年来,无数个朴素平凡的日常叠加起来,构成了暗涌的“壮举”,这壮举落成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香港精神,亦是华族精神。朴素、勤勉、专注、坚韧、求索、进击。

他说,再干几年,我就该回香港跟家人团聚了。

Snip20160929_80.png

刘道明 @ 餐饮IP

03  本份

我今年56岁了。活到这个年纪,人生信条就是“做好自己,就是最大”。没什么太大野心,更高一层也不愿去。不是你的专长,做事就会很累。我喜欢抓住自己手上的东西,踏实,本份,也更能做好。

02  本味

我不跟风,但喜欢琢磨。味道才是食物的根本,所以不能为了创意而创意,创意的前提首先是保住食物锅气,否则对粤菜——尤其是小炒来说,一切都是枉然。但创意也得有,我的方案是:味道不变,装盘略变。

01  贵客论

我喜欢跟客人交朋友,尤其喜欢跟挑剔的客人交朋友,遇到他们,就是幸运——只有他们,才会让你不停挖掘、提高自己。感激生命里遇到的所有这样的贵人。

撰文:李幸菲

摄影:路小五

相关推荐
QQ空间 QQ群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