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返回

王义均:用尽洪荒之力,才有手艺人的普世价值

餐饮IP 编辑/ jiangxianping 2016.11.28

人这一生,长不过天地,长不过鲁菜一系的千年历史。

北京南城蒲黄榆,安静的住宅小区,84岁高龄的王义均,跟“名厨”讲述一个平凡山东人闯京城的孤绝故事。

从“小杂工”到“鲁菜大咖”,王义均以洪荒之力诠释了手艺人的笨功夫,这才是一个耄耋老人唯一真实的普世价值。

如今,他不再操刀,不再辛劳,不再为生计而愁,不再需要光环,不再需要捧场,他唯一想要的,是我们这些后生静静的倾听……

入驻致美楼:第一份差事是当“小杂工”

离开家乡前,山东连续三年大旱。那年春天,就在黄金河桥头,母亲送别了王义均,“咱山东人可没吃回头草的,一定不能让人打回封。”揣着这句话,12岁的王义均一路步行到烟台,坐上日本人经营的“小来兴号”火轮船,越过汹涌的黄海与浩瀚的渤海,到达天津,又从天津乘坐火车,来到北平。

刚到北平,先进了一家纺织厂做“童工”,地点就在今天的陶然亭公园附近。虽没薪水,但管着吃住,竟也不敢懈怠,直到一年后日本投降,织布厂关闭。

随后,在1946年春夏之交,干爹王德仁托人将他介绍进了著名的八大楼之一的致美楼饭店,虽说是“当学徒,学着做买卖”,但实际指派给他的工作却和“小保姆”无差别:

“端尿盆儿,倒痰盂儿,都涮洗得干干净净;生煤火儿,倒炉灰,热洗脸水,端刷牙缸子,扫地,要先扫屋子,再扫院里,不准丢死角。还要伺候两个少掌柜的吃喝。”最难的是夏天给老板打扇子,“家里好几个电扇,不用,嫌风硬,没我扇得舒服,不能停,一扇就是一两个时辰。先给王东甫掌柜扇,这边扇着,那边内掌柜叫我,‘掌柜睡了吗?’‘还没。’‘等他睡了,给我扇扇。’”

致美楼.jpg

(致美楼饭店在报纸上主打的“广告”)

而同去的学徒倒是各自就位了,有一位是王义均的本村叔叔,姓姜,留在厨房学徒。因为个高且帅,老板每次吃饭点完单子必须拿去由小姜去炒,吃完了,再叫来小姜对着菜一一评点,“这菜火候有问题;这道菜颜色有问题,搭配不好;这菜味不够……”王义均觉着,这不是指责,而是有意点拨,“小姜是老板的重点培养对象。”

在致美楼有一间存放杂物的库房,屋角立着两个用青石板盖着的大酒缸,那就是王义均晚上睡觉的地方。不晓得这样的生活背后,当年是否积攒了太多的困惑与无奈。八个多月后,因为劳累,王义均患疟疾,几乎要被抬去白纸坊的“山东墓地”。小姜听到后,把干爹找来。干爹王德仁将他背回,从煤市街走到大取灯胡同的娘娘庙,那是来北平混事儿的穷苦山东人的落脚地。在娘娘庙,医好他的是为人义气的魏大可。

入驻丰泽园:下了笨功夫、死功夫,才有新功夫 

大病初愈时,已经是1946年中秋节。

“在那个年代,从某种意义上说,选择一个吃饭场所,就是在选择一种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

旧时的许多饭庄都是四合院结构,坐落于胡同深处。当时丰泽园饭店也是四进大院,青堂瓦舍,陈设雅致,一年四季都有从南市门外两个花场专门供应的鲜花,餐具更为讲究,果盘、酒杯、布碟、勺、筷架都是银质,筷子则为象牙,喝黄酒的碗也是乾隆年间的古董。

正是讲究格调与品位并存的饭店文化才会培养出像样的美食家,进出这里的显然都是很有身份的人,长袍礼帽,西装革履,也有不少穿军装的。日后王义均进了丰泽园,才慢慢知道那些人都是真正的达官显贵、军界将领、社会名流,如曹锟、段祺瑞、吴佩孚、张学良、傅作义、张自忠、梅兰芳、谭富英、尚小云、程砚秋、张大千、齐白石等。

成立于1930年的丰泽园曾因一场劳资纠纷停业半年,那年中秋,丰泽园重新开业,掌灶师傅郭友忠、二灶吴行官、头案师傅王明理、冷荤师傅郑福祥、三灶师傅朱家德等人被重金挖来,每人都有自己的绝活。当时,北平有一顺口溜足以彰显其地位,“抓药同仁堂、吃菜丰泽园、酱菜六必居、穿鞋内联升。”

317009898.jpg

(丰泽园旧貌)

丰泽园重新开业那天,王义均晃悠着去大栅栏玩耍,煤市口南口锣鼓喧天。他当下决定,“再做学徒,一定要进丰泽园。”而有过一面之缘的吴行官则当了他的担保人,“过去要人保还要铺保,铺保就是有自己买卖的掌柜给你盖章做担保。”去的那天,依然是干爹王德仁出面送过去,干爹被留下吃饭,王义均被送到后厨,开始当上了一名“小力笨儿”。

“小力笨儿”是北京土话,指的是年纪小的徒工。按照丰泽园的规矩,凡做徒工的人,都得从干杂活开始。杂活中分“打杂”(搬运货物、搬冰运水、打扫卫生、清倒炉灰垃圾等)、“挑圆笼”(出“外烩”——到顾客家中烹制菜肴时干苦力活)、“开牲”(屠宰鸡、鸭、鱼、兔等)、“料青”(择菜洗菜)、“涮家伙”(洗盘碗、蹭勺等)。学徒没有工资,但每十天开支一回,钱从哪里来?小费,加上卖破箱子、鸡毛甚至炒菜下来的油底子的所有杂费,统一由学买卖的大师哥管理,负责每月三次开支。

与如今“创意为王”的时代不同,那个年代的成功法则只有一个——下足笨功夫。

王义均做“小力笨儿”,一做就是三年,三年里,只有一件差事:蹭勺。何谓“蹭勺”?大饭庄的师傅们烹制菜肴都是用熟铁锻造的大勺,分为炒勺和汤勺,炒勺用以爆、炒、烹、炸、熘,汤勺用以扒、烩、汆、烧,有铁把的也有木把的,有圆底的也有平底的,有单底的也有双底的。最小的二斤半,一般的三五斤,还有六斤重的大炒勺。

因此丰泽园规定:为了保证每道菜的独有风味,防止串味儿,厨师烹制菜肴的大炒勺,尤其是汤勺,只能用一次;用过后必须用细砂子和细炉灰轻磨细蹭,磨蹭得干干净净,再用水洗净,上火烘干,才能再用。因此,师傅们用完汤勺,立刻往地上一扔,徒弟们马上就得拣起来,拿到一边去蹭,师傅们每天烹制多少个菜肴,徒弟们每天就得蹭多少把大勺。这活枯燥,做久了,手还会被铁勺和沙子炉灰蹭破流脓,久结成疤,变成老茧。

但王义均喜欢这个活儿,他的解释是:“蹭勺很练人手劲儿,我蹭了三年勺,胳膊和手腕都格外有劲儿,炒起菜来就更加得心应手了。”刚进丰泽园时,掌柜栾学堂就对王义均说过,“先涮家伙,蹭勺,好好儿干,动心思,里头学问大了去啦。”

除了自己悟,要想完美出师还得有“眼力见儿”。朱家德曾在回忆录里这样描写王义均,“你在哪儿炒菜,他准知道你下一步要换什么家什,总都是给你预备得好好的。”所以,在行当里备受尊崇的师傅们出外烩都愿意带上王义均,除了无缝配合,每次外烩结束,披星戴月给客人送落菜的也总是王义均。

蹭勺三年后,掌柜要给厨房添加新人时,在1947年被栾学堂重金挖来的同春楼师傅孙懋峰力荐王义均上“案子”,王义均正式进入厨房。

鲁菜讲究清鲜脆嫩,首先食材要新鲜。同一起进厨房的七八个师兄弟一样,王义均做的都是开具次日需要的进料单、筹备第二天营业用的原料:每天早晨扫完院子,要搬1500公斤的冰块,那是厨房用来保鲜肉类食材的;还要将从大红门外屠宰厂进来的六扇生猪剔去骨头,按不同部位、根据烹饪需要分类、分部位麻利切割开放入不同面袋,再入冰柜;当了“二案”的学徒工,最重要的活是为配菜师傅打下手,切肉。

这个过程,没有捷径,跳不过,越不得,直到合格。以刀工举例,合格的标准孙师傅曾给王义均演示过:肉片薄厚均匀,肉丝长短一致不连刀,而且又快又整齐,不出碎头。而要达到这个标准,只能中午抽时间练习。

shicen.jpg

(王义均与师傅们:左-牟常勋、中-郑福祥、右-王世珍)

 山东之外的鲁菜标杆:于细微处见真章

在丰泽园几十年,王义均接下的鲁菜烹饪理念,是要往细节处考究,于细微处见真章,这也是传统鲁菜中很重要的烹饪理念。

1954年,王义均正式上灶时,最先拜的师傅是牟常勋,他的拿手菜之一是油爆双脆,“鲁菜里爆菜比较多,爆包括很多,油爆、汤爆、葱爆、芫爆、酱爆、焖爆、腌爆。光这道油爆双脆来说,原料有猪肚头、鸡胗。重点是将猪肚头撕去脂皮、硬筋洗净打上花刀,鸡胗撕去内外筋皮,也打好花刀。如果手艺不到,那层皮撕不好,里面的纤维撕坏,原料就废了;如果花刀够好,烫一下就炸开像一朵花似的。刀深了,就碎了;刀浅了,就厚了,烫不透,也不开花。这些技巧都是一点一点地跟着师傅干,师傅指点了再琢磨。而标准的做法要用三口锅,三灶眼分别是汤锅、油锅、爆炒锅,打好花刀的猪肚头和鸡胗要用热汤汆,热油炸,急火爆炒。处理不好先、后、老、嫩、火候,就会直接影响口感。”

1514070375.jpg

(王义均在后厨)

如今,王义均虽贵为最著名的鲁菜国宝级大师,多少中外政要都品尝过他的手艺,在他无数往事中,曾主持烹饪过1955年的“将军宴”,也曾有1983年在全国烹饪大赛上一人独获双奖的荣耀,但他最在意也最挂念的,还是自己学徒时保存过的一叠叠菜单,那是由师兄以清秀小楷写的粉红色菜单;还有解放后每晚八点半赶去前门楼子的扫盲班——这让他认识了更多菜单,并懂得了厨艺背后的文化。

337423166.jpg

(1983年,王义均在全国烹饪大赛上一人独获双奖。)

鲁菜入京,算是鲁菜辉煌历史中值得铭记的时代,而北京又是各种菜系流派汇集一地的城市,每个厨师都会对自己擅长的菜式一丝不苟。20世纪50年代后期,王义均揣着介绍信,率先打开各菜系间的“门户之见”,去仿膳、北京饭店、鸿宾楼学习研究。不过,他至今仍然认为,鲁菜要创新,首先要打好基本功,“其实所谓继承传统,也不是传统就一定好,继承要取传统中精华的部分,基本功要够好,你才好有发挥。”

wangyijuncaiping.jpg

(王义均作品:左上-酱汁鲈鱼方、右上-扒云片裙边、左下-砂锅通天鱼翅、右下-烩乌鱼蛋汤。这些菜品也是自1930年丰泽园饭店开业以来一直在售的经典菜品)

而王义均工作过的前门一带,自清代到上世纪80年代,这片记录着北京城变迁的地方属于当之无愧的商业中心,如今虽已难觅那些彰显鲁菜辉煌的八大楼踪迹,许多鲁菜菜品也无法在菜单呈现,但王义均每一段精进的人生,还在如实陈述着鲁菜的鼎盛与精妙。

他的一生,也是鲁菜传承的一段基因,中国餐饮史的一个缩影。傍晚时分,我们静静地下楼,静静地上车,思量着某个清晨这篇专访发出的时候分量到底有多轻,轻到需要用洪荒之力才能看得清……

微信封面图.jpg

(2016年11月16日,84岁高龄的王义均接受“名厨”专访)

餐饮IP @ 王义均

03 鲁菜创新

我们这个行业是围绕着客人的嘴巴转,那研究透了,他需要,你为何不变?但鲁菜再变,都有一个精工细作的、注重细节的精神内核,这也是基本功。而创新也是结合市场的需求,根据你个人想法,去发挥你的智能研究,你之前越吸得收多,干得越多,创新的点子也就顺畅。

02 勤行箴言

老了,心气儿没前两年高了。坐在椅子上,长时间坐着,总想坐得舒服一点,想一直舒服地坐着。不过呢,一直舒服着有什么意思呢,偶尔不舒服调节一下也挺好。厨师这一行,就是这样,做的时候想什么时候才能舒服一些,等闲下来,却反而不习惯。与其抱怨,不如愉快地享受,不然呢?

01 付出与回报

我所在的年代,说句真心话,都是为了吃饱饭。无论哪个行业,付出都是一样的,一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谁都这样,我没什么特殊的。现在不一样了,年轻人选择多,入这行,一定得想清楚,你不是没得选。如果想清楚了,最后做出了选择,那就不要抱怨有多辛苦,因为,真没什么特殊的,每个厨师,都是这样练出来、这样过来的。

作者/戴小蛮

摄影/路小五

部分图片:由王义均提供,未商用

“名厨·鲁菜创新系”-改.jpg

相关推荐
QQ空间 QQ群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