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返回

这 5 位靠混搭出名的厨师,他们怎么看融合菜潮流?

观点 编辑/ 大泽 2018.09.15

中秋节马上来了,月饼这道传统中式甜品,如今已经是典型的“融合菜”(Fusion Cuisine)。它不在局限于蛋黄或者莲蓉馅,其馅料从巧克力、芝士、雪糕等美式馅料到红豆金栗、青森苹果等日式馅料,多不胜数。

新馅料成了吸引消费者的噱头。融合菜看上去也像是新奇的奶茶或者快餐,吸引着口味变幻莫测、好奇心颇重的后现代食客们。这一概念已经成为新近时髦餐厅的必备烹饪主题。

一批厨师靠着混搭异域食材、借鉴他国传统烹饪技法,得到了食客、美食评论家和米其林星级的认可。他们又是怎么看待“融合菜”这股 2013 年后卷土重来的全球烹饪潮流。

“没有任何一种美食是某一类人群的特权。”

屏幕快照 2018-09-13 下午2.21.16.png

饺子王创始人邬世敏(MATTHEW WU)

在加拿大温哥华开饺子店的华裔青年邬世敏(MATTHEW WU)在网上遭到了大量质疑,“...你所做的不过是每一个中国老奶奶都会做的事情。”想要透过吃来寻根的故事,也被网友们认为是品牌营销,缺乏真诚。

和“美国人不配穿旗袍”引发争议类似,在社交网络和聚会上卖饺子的混血儿邬世敏也被认为不配做饺子。旧概念“文化挪用”似乎成了网络暴民的新武器。

舆论漩涡中的邬世敏也会自我怀疑,比如“一个假中国人,在菜市场买了点原料,做成饺子高价卖给白人”的罪恶感。但他坚持认为,“没有任何一种美食是某一类人群的特权。“

移民身份及其背后的饮食文化,通常赋予主厨更多的烹饪灵感,特别在研发新菜品时。如果说融合菜只是指其地域来源的话,那中加混血的邬世敏本身就是一道融合菜。

“ Fusion 菜不是随便把不同的食材混合起来。”

Xi-Yan-Shaw-3.jpg

香港厨师余健志和他的餐厅喜宴

香港从前作为飞地,饮食文化多中西合璧,融合由来已久。丝袜奶茶、蛋挞据说都受到英国下午茶文化影响。香港人最爱的还是中国各大菜系之间的混搭。

2000 年,香港广告人余健志 (Jacky Yu)转身进入餐饮圈,创立私房菜“囍宴“。早年招牌菜之一就是金牌口水鸡。这道菜首先得用海南鸡饭的“浸“鸡手法,令鸡肉变得特别嫩滑,然后再加入广东皮蛋和上海粉皮,配合麻辣酱汁同煮。

这也是为什么余健志一直强调,“Fusion菜不是随便把不同的食材混合起来。“食材之外,融合菜还要平衡烹饪技法、文化和创意等其它重要元素。可能只有这样,说它独特才说得过去吧。

“我所做的‘融合菜’,不是为了去做料理实验。”

whole-foods.jpg

人气餐厅 Toki Underground 主厨兼老板 Erik Bruner-Yang

“台湾日式拉面”,这是很多亚洲人都没吃过的菜式,也是人气餐厅 Toki Underground 主厨兼老板 Erik Bruner-Yang 的主打菜品。如果你在华盛顿想要吃上这种拉面,至少要等位 2 小时。

这碗创意拉面自然地反映了 Yang 的生活经历。他出生于中国台北,在日本短暂生活过,又在十几岁的时候搬到了美国。现在不多厨师为了创造不同的菜品,会专门将不同的烹饪技巧和食材搭配在一起。Yang 却表示,“我所做的‘融合菜’,不是为了去做料理实验。“

在中国,快餐都会因地制宜地推出“老北京鸡肉卷”、“猪肘汉堡“。融合菜听上去过于简单,而且缺乏人情味。在亚洲融合菜风靡纽约的同时,一批亚裔主厨并不喜欢“融合菜”这个词。他们在用自己的生命经历去呈现美食,却被粗浅地归类和定义。

“新趋势一旦被命名,意味着直接抄袭,而非创新。”

PressPage_Carousel_V2.jpg

名厨 Wolfgang Puck

回溯到 1980 年代,厨师 Wolfgang Puck 将亚洲风味引入欧陆菜系,创造了不少菜品,一路征服了加利福尼亚的食客,并席卷了全美。之后几十年里,亚洲融合菜不仅引发更多其它的融合菜式,还一直都这股潮流中占据着主流。

2012 年当 Puck 开出自己的第 20 家 Fine Dining 餐厅时,他回头看“融合菜”这一餐饮文化现象,曾谈到,“我对这些概念并不感冒,像泛亚菜系、泛太平洋菜系之类的。一旦创意菜式被定义,它会沦为一种潮流,人人都可以跳上这条船,然后开始模仿,而不是创新。但所谓的亚洲融合菜绝不是往菜里加点生抽、生姜和醋就能完成的。“

除了亚洲融合菜,Puck 早年在东京和美国海滨城市圣塔莫尼卡的经历,还曾启发他尝试过日法和中法融合菜。每一位厨师的出身,旅行经历,学习经验,餐饮行业经验,对餐饮文化的理解,的确都不太相同。但到头来,食客会发现现在,融合菜现在谈得最多的还是亚洲融合菜和南美融合菜。

“ 反正,我不会说 Nobu 是融合菜。”

屏幕快照 2018-09-13 下午2.51.42.png

名厨松久信幸和他的餐厅 Nobu

在纽约的 Nobu 餐厅,食客可以吃到令人吃惊的创新组合:秘鲁风格的寿司。融合南美风格的日本料理,是主厨松久信幸 20 多年前成名作。Nobu 餐厅也因此得到了米其林星级的加冕。

20 多年后,当 Nobu 餐厅从纽约翠贝卡( TriBeCa )街区的哈德逊街走向全球,虽然餐厅空间概念所有变幻,但秘鲁风味的日料一直是它最有名的标签。可发明者主厨松久信幸却不太承认。

“ 它不是日式秘鲁菜(Nikkei Cuisine),或者融合菜(Fusion Cuisine),而是 Nobu 本身。烹饪技法都是日式的,只不过用了些秘鲁的食材和做法,像是香菜、墨西哥红椒、柠汁腌鱼生。反正,我不会说 Nobu 是融合菜。“ 2016 年松久信幸坐在巴黎莱佛士皇家蒙索酒店的新餐厅里曾经对《福布斯》的记者解释过。

这 5 位厨师或多或少都有些自相矛盾。一方面,他们享受着融合菜潮流带来的名誉和餐厅营收;另一方面,他们又觉得这个大众的饮食概念让自己的创意显得廉价。

愈发全球化的今天,文化本身就存在交融现象,融合菜不过是个饮食文化的例子。但融合菜这股潮流本身也满是冲突。比如,到底是食材还是技法融合?厨师的移民身份算不算营销?饮食文化到底要正宗还是创新?

你们怎么看呢?

Pic/ Instagram@therealnobu、wolfgangpuck.com、Whole Foods、sethlui、thedumplingking、misstamchiak

-end-

大泽.jpg

相关推荐
QQ空间 QQ群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