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甜、麻、辣、酸、鲜、香,怪味味型如何清晰呈现这7味?
发明怪味的人,绝对是个随心之人,看着灶台上的瓶瓶罐罐、酱油醋盐,就随手一混合,虽然味道怪怪的,但有点咸,又有点酸甜,麻麻辣辣,一回味,又有点鲜香,成,就叫怪味吧。
当然,另有一种演绎则是粗心的主妇打破了调料罐子,就阴差阳错出了这怪味。
怪味在正史中出现,则是1940年左右了,在当时作为一种混合拌汁出现了,随后被规整在川菜味型中。曾有一册《 四川怪味菜》,介绍了200道怪味菜品,远比今日我们所能看的怪味鸡、怪味腰果丰富,笋、鸭掌、海螺、牛蛙、鲍片,你能想到的都能“怪味”一下。除了纯正的怪味外,也多出了很多变种,也被划归到了怪味中。
调味:层层定味道
咸、甜、麻、辣、酸、鲜、香,七种味道需要清清爽爽的呈现,互不压味是怪味最基本的要求。
所用的调味品颇多,作用也不同。盐来提供最基础的咸味,白糖提供甜味,融合各种滋味,醋提供酸味,酱油提供咸鲜味,色泽更丰富。
花椒粉压住突出的味,体现出麻味;红油,用来增加色泽,突出辣味,增加脂润性;香油用来压异味,丰富脂润性;芝麻酱则是用来增加香气,增加黏稠度,让酱汁更醇厚。
在各种调料的层层作用下,这怪味才丰富起来。为了各味鲜明,调味时多采用层层定味法,调味方法也有多种。
一是芝麻酱中加香油,放入盐,调好咸味后放白糖、酱油,再放醋,调和好咸甜酸,最后放入花椒粉、香油、红油,搅拌均匀,吃的时候放些熟芝麻,还可以放点姜汁、蒜末和葱花,提提味。
最基础的配比为酱油25g,白糖10g,醋30g,芝麻酱20g,红油50g,香油15g,盐3g,花椒粉2g,葱花10g,熟芝麻4g。
另一种方法则是盐与白糖在酱油中融合,再加入醋调匀,咸甜酸三味适口后,再加入芝麻酱和匀,最后加入红油、花椒面、香油、味精、熟芝麻调匀。
两种方式区别不是很大,背后都是味道的层层调和,从咸味进化到咸甜酸味,最后补足麻辣与鲜香。
在美食作家石光华的《我的川菜味道》中记录了另一种调味方法:芝麻酱后入白糖、香醋,定下酸甜味;再入白酱油、红酱油,定咸味,也增加粘稠度;再入花椒面、辣椒面和红油,入麻辣;最后加入姜末、葱花、香油和捣碎的熟芝麻。
在其文章中,也提到老版本的怪味也会加入杏仁豆腐乳水,让怪味多了点苦味和特殊的香气,只是现在白酱油和杏仁豆腐乳越来越少见,用的也少了。
应用:从冷热菜到地方小吃
怪味汁可用于冷菜与热菜,冷菜多用来浇、淋、拌,去腥、解腻、提味,适用于本身鲜味足、异味小的食材,如熟鸡肉、鲜鱼类、猪舌、笋、海鲜等。热菜的使用则是将兑好的怪味汁倒进锅中,和食材一起烹调入味。
在兰桂均师傅打造的玉芝兰餐厅,我们能看到怪味五彩面,丰富的味道与各色蔬菜汁调和的面条组合,能更清晰体会到怪味的复合。在江振诚打造的廊桥餐厅中,也有怪味牛肉这道凉菜。这种越来越低调的味型,正被打造成更多、更时尚的菜品!
当然,有些烹饪小Tips需要注意,因怪味比较复合,不适合与麻辣味、糖醋味、红油味搭配使用,因为本身就有这些味道了,所以怪味菜之后就别来份麻婆豆腐、红油兔丁了,滋味再足也尝不出来。
此外,制作糖粘类怪味菜肴时,需要用甜面酱代替芝麻酱,如怪味花生、怪味核桃。调制时也可以减少点芝麻酱的用量,增加一点花生酱,增加新风味。
除了怪味菜外,怪味这种特色鲜明的味道也成就了很多小吃,如百味交融的怪味面,香油、花椒、盐、糖等入了碗底后,再加入猪骨肉、海米 墨鱼、扇贝、鱿鱼等海鲜和鸡汤炖煮的汤,既有海鲜的鲜味,又有猪肉香,还有麻辣与些许甜味,怪哉。此外,还有怪味蛋烘糕、怪味胡豆等特色小吃。
怪味作为川菜的特有味型,一路延伸出很多经典菜,只是各家的怪味并无固定格式,各位师傅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调整,欢迎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怪味心得!
-end-
图片来源网络,未做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