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味人间》开播前,我们和陈晓卿团队聊了聊这次的美食冒险
陈晓卿团队终于又拍新的美食纪录片了。
这个消息在网络上一经发布便引起了众多网友、美食爱好者的关注。毕竟,距离由陈晓卿担任总导演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已经过去了四年之久。
这一回,纪录片的名字最终定名为《风味人间》,不一样的配方,但还是一样的味道——探讨中国人与食物的美好关系。
“如今活着的文化只有两个,一个是我们吃的,一个就是我们说的。”陈晓卿如是说。
而这一次陈晓卿团队却并无意于《舌尖》系列比较,也不再仅仅把眼光局限在中国,而是把中国的食物、饮食习惯放到世界去比较。
“《风味人间》希望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食物。实际上当我们放眼全球的时候,会发现全世界有很多极其相似的东西。比如不止中国人喜欢吃臭豆腐、臭鳜鱼,世界各地都有吃臭味食物的习俗。再比如,在全世界大致同纬度的地区,相似的气候条件下,人们都会做火腿,而且在没有交流的条件下,制作手法都很相似。这一次的拍摄可以说给了我们很多这样有趣的惊喜。”
在《风味人间》第一集“山海之间”里,摄制组去到了安徽徽州,那里的居民至今依然保留着用盐腌制火腿的习惯,一根火腿从冬天开始腌制,用祖传的手法,用于腌制的盐量要适中,少了肉会腐烂,多了无法促成鲜肉转化为真正的火腿。当一根腌制的火腿,经过一年四季的转化,到了第二年春节时,便可以入锅做菜了。
而在陈晓卿团队进行调研时发现,这样祖传的腌制技法并非只有中国才有,在遥远的西班牙,在同样遥远的从前,西班牙人就已经用相同的技艺来腌制火腿了。
“劳动人民的智慧都是相通的,《风味人间》关注的其中一点,便是寻找东西方在食物上的不谋而合,在同一种食材,我们拥有同一种智慧。”分集导演张平说道。
当然对于同一种食材的理解也并非全然相同,就像中国人视为珍馐的蟹,在荷兰却泛滥成灾。
张平说,“我们在荷兰艾瑟尔湖取材的时候,了解到,蟹是这里的外来入侵物种,荷兰人根本不吃蟹,蟹在这里完全没有市场,但是这里的野生蟹,个头基本在400~600g之间,作为食材非常鲜美,这也是中国人与外国人在食材理解上的区别,外国人对 ‘鲜’的概念没有这么追求,而是关心肉本身。这里的蟹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价格涨了近二十倍,这全都归因于华人在当地的需求。”
回忆起他们在新疆拍摄羊群转场,当地的牧民没有多余的马匹可以载着摄制组成员离开,于是只能两两坐上没有马鞍、没有缰绳的马,只要马轻轻一跑,人稍不注意便会从马背上掉下来,从凌晨出发一直到下午三点,才终于走到一块人可以下地的地方,所有人的屁股都磨破了。
摄制团队的小年轻说,“在新疆,把这辈子的山都爬光了,以后再也不想爬山了。”
两年的拍摄时间,最终8集的体量,摄制组的成员上山下海,跑遍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这样的回忆枚不胜举。
陈晓卿团队宣介何是非说,“一集节目的前期调研和搜集资料至少占到一半的时间。我们会通过深入的纸上调研尽可能了解关于食物的方方面面。随后还会通过网络、电话、向导等多种途经来核实、检验。最后通过实地探访,确认食材的生长环境、食物的烹饪方式,乃至当地的天气、人们的习俗等许多因素。这些条件都满足,才会出发拍摄。”
每一集便是一个故事,何是非在谈到分集内容时说道,“在《风味人间》的 ‘肴变万千’和 ‘江湖夜雨 ’中,用了整整两集讲述厨师的故事,里边有不少名厨,也经常在电视上露面,虽然现在还不能透露具体内容,但我们保证讲的故事肯定会给观众带来惊喜。”
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而在那不大的四方天地之间,也存在着自己的江湖,刀光剑影是厨师们手里挥舞的工具,五味杂陈便是食材与百味之后的故事。
“无论身处何地,每一个爱吃的中国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江湖做出贡献。”
《风味人间》英文的slogan叫做world on chopsticks,简单来说就是一双筷子吃遍世界——以中国人的视角来看世界美食。
“我一直说,我们的味觉记忆是童年时代就形成的,它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我们的节目也是这样,我的家乡有这种美食,原来你们也有,相见恨晚。”陈晓卿说道。
《风味人间》已于10月28日在腾讯独家上线,每周日21点浙江卫视同步更新。
-end-
图片提供:《风味人间》主创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