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菜的门道,在汤底,在精选的食材,更在与文化的紧密相连。
中国人素来爱热热闹闹一锅煮,从闽菜中的佛跳墙到上海年菜全家福,这一系列“杂烩菜”中的顶峰之作自然是盆菜,包含着中国饮食文化,是浓浓年味的象征。
早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盆菜就出场了两次。一次是在梅州围龙屋,春节族人相聚,煨好的萝卜打底 ,再加炒好的香菇、芋头、豆腐、鱿鱼等食材,最后是梅菜扣肉和盐焗鸡。穷时,七家八户的食材凑一起合成一盆菜,传统由此而来。
第二次是在深圳的下沙村,当地仍保留着完整的烹饪方式。祭祖时,30个村民,共同处理500斤、十几种食材,支竹、萝卜、鱿鱼、门鳝等汇聚一盆,滋味交融。
关于盆菜的讨论多以文化为底色,一村落的人围着一大锅热烘烘的盆菜,用木炭加热。吃盆菜的日子多是喜庆的,要么是过年团聚时,要么是新居入伙,或祠堂开光。
六层食材,层层有讲究
别看盆菜是一大盆,粗粗旷旷,但这一盆却信息量巨大,从各种食材的摆放到浇汁,都大有讲究。
盆菜大体分为两层,垫底的是容易吸收汤汁的食材,像藕、娃娃菜、猪皮、萝卜(多为白萝卜)、芋头等。不耐煮的青菜和容易串味的食材不在考虑之内,为防止糊锅,会在底下垫竹篦子或者不锈钢材质的。
上几层则码上冬菇、鸡、鲮鱼球、鱿鱼、炆猪肉,演变至今日多了众多高档食材,鲍鱼、海参、花胶、瑶柱、金蚝等。
细致来讲,这一工序被称为“打盆”,有着较为严谨的次序:
第一层:干煎虾碌、油鸡
第二层:炸门鳝、手打鲮鱼球
第三层:冬菇、虾干等
第四层:围头猪肉或南乳炆猪腩
第五层:枝竹、鱿鱼
第六层:萝卜、猪皮等
这是一种包含建筑美学和味道传递的菜品。在汤汁的连接作用中,味道相互传递,食用时盆菜不断加热,上部食材的味道融合在汤中,一层层向下传递,上层吃完之后,垫底的蔬菜、腐竹也吸足了味道。
汤汁让鲜味不断汇聚
盆菜中非常重要的汤汁有几代版本,从最初的豆瓣酱、南乳、酱油,到如今常用的鲍汁。
这其中南乳是重要的角色。夹起来不松散的南乳,说明其发酵时间足,又结实。口味上不能过咸,涩、苦、杂味的都不佳。
采访主打顺德菜的餐厅顺峰顺水的厨师长邓仁彪时,他提到和火锅的汤底不同,盆菜中的各种食材在前期处理时已经入好了味,汤汁只提供鲜味,不需要太咸,因此不会像火锅那样,越吃越咸。
鲍汁则是鲍鱼汁再加金华火腿、老鸡、瑶柱等,经过长时间熬煮,鲜味更浓郁。
店中打造的盆菜大体分了三层,底下是芋条等耐煮素菜,上一层是小炒(不能太熟,也不能出水),最上面则是滋味浓郁的上等荤菜。根据荤菜的不同,价位也有所不同。最顶级的则是中间盘了一条豉汁盘龙鳗鱼,再加鲍鱼、煎虾饼、鹅掌、海参等食材。充满胶质的鲍鱼汁将各种食材的味道交融在一起。
江鲜、素材入盆菜
盆菜发展至今,保留着大致的形式,一盆聚万物,食材也不断走向高端。
以江鲜和粤菜为主打的餐厅子福慧推出的盆菜做了大胆改良,除了传统的辽参、鲍鱼外,还加入了太湖的鱼头,传统之上融入了自家元素。餐厅的主理人周子洋介绍说,现在盆菜越来越丰富,他想反着来,保留仪式感和经典食材,精简之后用鱼头做补充,鲜味十足。
大鱼大肉吃腻的当下,也有荤食较少的素盆菜,由白菜、海带结、芋头、豆腐、板栗、玉米笋、胡萝卜、菌菇等组成,食材组合类似于素高汤。或者是虾米、酸菜丝和鸡汤的组合,呈现较清爽的汤底。
这种一盆汇聚各种美食的年菜,南北皆有。上海版本的盆菜则是全家福,咸鸡、蛋饺、丸子、猪皮,在高汤中充分“和味”。在鲁菜中,也有类似于全家福的菜,海参全家福,烧菜的一种,海参与香菇、笋片、鱼肚、鸭胗、虾仁、白果等同烧。
也有人曾考证,客家盆菜与中原全家福渊源颇深,可能是在其基础上加了众多当地食材,逐渐丰富起来,直到在好食材汇聚的香港,才入了海参、鲍鱼,上了好几个等级!
象征着团聚的盆菜已成当下年味浓浓的体现,厨师们也借助盆菜的制作,展现自己扎实的烹饪功底和对好食材的坚持。关于盆菜,你有什么样的故事,欢迎和我们一起分享!
-end-
部分图文资料引用自互联网,仅作信息分享与传播,未涉及商业用途。图源:顺峰顺水、子福慧、明周/参考文献与资料:明周《谁说盆菜汤底一定浓俗?教煮清鲜潮式虾米咸酸菜汤》、《一个盆菜十六种材料,从中穿针引线的竟然是南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