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南方士人上京開創的菜系,百年後又由一名北京廚師帶回南方,在澳門的餐飲舞台獲得米其林加冕。
一百多年前,廣東人譚宗浚科舉金榜題名,上北京當官。當時京城裡家宴風氣正盛,嗜吃識食的譚宗浚擷取南方菜與北方菜之長,融合成獨樹一格的「譚家菜」。
誕生於書香府第,譚家菜自帶矜貴優雅的氣質。經典菜色裡可見鮑魚、海參、燕窩、魚翅,高湯則用整雞、整鴨、豬肘、乾貝、金華火腿熬煮,食材高檔,下料毫不手軟。譚家菜也少有大火爆炒、香料熗鍋的菜餚,多是將食材入高湯燉煮,以高湯之鮮提升風味。沒有酸、麻、苦、辣的刺激調味,講究風味的圓融和諧。
這個南方人在北方開創的菜系,百年後又由一名北方廚師帶回南方。出身北京的主廚劉國柱,以永利澳門京花軒餐廳展示譚家菜的高貴細膩,甚至多年摘下港澳米其林二星,讓國際認識這個在八大菜系以外、自成一格的中國私房菜。
從一個學徒到行政總廚
譚家菜流傳百年至今,北京飯店功不可沒。北京飯店屬於中國的外交單位,只要有重要外賓蒞臨,外交部就會徵調北京飯店的廚師,到釣魚台國賓館籌備餐會。肩負國家外交的重要任務,北京飯店的廚師不只有兩把刷子,對於餐飲細節更得小心謹慎。
劉國柱在初中時進入北京飯店,雖然經歷有如白紙一張,在北京飯店系統性地培訓下,他從摘豆芽、切菜到拆解牛豬雞,按部就班地學到所有烹飪知識和技巧。
「當時不像現在,食材都分切好送過來了,我要用豬肉哪一部位,直接送來就可以用。過去一來就是半片豬,牛也是半扇牛。」以前食材供應沒有現在來得方便,卻讓當時的廚師打下紮實的廚藝基礎。無論是分切的技巧、不同部位的特性、對應的料理手法等,經過這樣訓練的廚師全了然於心。
「我們剔一隻帶骨的全雞,把雞肉去骨分出來,不能超過 1 分鐘的。」劉國柱形容當時廚師落刀之精準,一點多餘的動作都沒有。以前北京飯店內部辦廚藝比賽,其中一個項目是將全雞剔骨取肉後做成青椒炒雞丁,動作最快的廚師勝出,劉國柱就以 3 分 1 秒 6 的成績拿到第一。
從學徒一路做到行政總廚,劉國柱認為進步離不開努力,以及勇於表現的膽識。北京飯店是許多高官出入的場所,很多廚師一聽到首長來就躲得老遠,深怕端出去的菜長官不滿意。但劉國柱卻不怯場,「我考慮得很周到,事先想好每一步,下一步要做什麼我腦子裡都很清楚了,所以我對自己有信心。」
心細讓他膽大,才能在關鍵時刻發揮水準以上的表現。資深的師傅因此欣賞他,首長也常在用餐後將他找來當面稱讚。一點一滴累積下來,劉國柱逐漸從廚房邊角走到中心,日後更成為發揚譚家菜的重要人物。
精選用料,高湯煨出原汁原味
屬於私房菜的譚家菜原本隱身在胡同裡,是中國前總理周恩來把它請進北京飯店,跟川菜、粵菜、淮揚菜組成北京飯店的四方菜系。因此,當永利澳門邀請劉國柱執掌京花軒時,曾在北京飯店工作數十年的他,決定以自己最熟悉的譚家菜為主打,並搭配川菜、京魯菜與粵菜的經典料理,以豐富味型吸引食客。
「譚家菜比較講究食材的選擇,它不會以次充好,沒有好的食材我可以不做。」以高湯提味的譚家菜香料下得少,靠的是食材本味,對食材品質必須斤斤計較。例如煨鮑參翅肚的濃雞湯與清雞湯,非得用 3 年以上的老雞不可。乾貨則可就近往香港找優質貨源。
有了最好的食材,也要有最到位的火候。譚家菜強調「原汁原味」,例如將鮑魚在高湯中煨,當鮑魚達到最佳熟度時,湯汁也要收得剛好。湯剩多了代表鮑魚不夠入味,湯少了也不能中途續湯,否則會破壞高湯濃縮的鮮味。
用高湯補足食材欠缺的口感,也是譚家菜特色之一。脂肪低的鮑魚,就要選油脂多的高湯來燜,吃起來才會香滑。其他乾貨也是同樣道理。
傳統精神不可改,從食材和烹調法創新
「今天應該給他嚐一下法國鵝肝茉莉清雞湯。」主廚向公關交待時,我耳朵豎了起來,經典西餐食材做成中菜湯品,要怎麼做?成品會長怎樣?
川菜有道傳統的「肝膏湯」,將豬肝搗碎後蒸成糕狀入湯。「現在還多少人吃豬肝啊,我就想要用法國的鵝肝做。」鵝肝的豐美來自脂肪,但富含脂肪的食材一入熱湯,全化成油浮到表層。
劉國柱找到鎖住脂肪的方法:先用低溫烹調把鵝肝煮熟,再與其他配料打成漿。透過機器快速攪打,脂肪能與肉末融合在一起。再加入一點蛋液幫助凝固,用慢火徐徐地蒸,才能蒸出一塊光滑柔嫩、鵝肝腴香在口中化開的肝膏。配上色澤清澈、味道鮮郁的清雞湯,漂浮湯面的茉莉在熱氣催化下散發幽香,所有的繁工細作、文人優雅情懷,都化約成眼前這碗湯。
說到創新,劉國柱態度謹慎,「傳統的菜經過上百年歷史了,能流傳到現在,它一定有好的地方在裡面。你改它的話⋯⋯我覺得有點犯罪了。」烹調原則與醬料維持傳統,但劉國柱認為食材的選擇是能與時俱進的。
如一道譚家菜名菜「豉油活魚」,以前在北京與內陸地區只能用淡水的草魚,現在冷藏運送技術發達了,他可以選擇石斑或其他海魚來做這道菜。加上永利澳門強大的採購部,為他從世界各地搜羅食材,像是跟成人一樣高的孟加拉龍躉魚皮、冰島的海鮮、手掌大的法羅群島淡菜,「這邊有豐富的食材,我可以用譚家菜一些烹調方法和醬料改變一下,自己有一點小創意,只能這麼講,不能把傳統菜整個改掉。」
尊重傳統,也得跟著時代前進。雖然做的是中餐,劉國柱也關注西餐發展趨勢,「這行業沒有國界的,中餐可以看西餐的手法,西餐可以看中餐的調味,這都可以吸收過來的。」新的烹調技術與設備不斷出現,把食物口感與風味發揮得更淋漓盡致,懂得從別人身上學習,才會持續進步。
「別看我歲數大,我可是很能接受新事物的。」劉國柱笑呵呵地說。
番外篇:難忘胡同菜的簡單滋味
提到下班後愛吃的食物,劉國柱說前陣子才和兒子在家裡做了胡同菜。以前住在北京胡同裡,小孩吃飯也不在家吃,老愛端著碗跑進胡同裡和大家湊熱鬧。這些家常的北方料理,他們都叫胡同菜。
那天放假時兒子特別想吃胡同菜,他們煮了「土豆青椒炒蔥頭」、「燜蒜苗」、「燜扁豆」3 道菜。當時能吃到肉的機會少,食材都是便宜易得的蔬菜,但那樣簡單的美味還是讓父子倆難以忘懷,3 大盤菜一掃而空。
除了偶爾在家煮飯,劉國柱說以前在香港教書時,放假都會去釣魚。他和幾個同事從柴灣租船出海,船東把他們放到鄰近的小島,時間到了才去接他們,「中途下多大雨他也不會來。」劉國柱笑著說。那時候他週週出海,最喜歡的就是釣魚了。
譚家菜的精髓在於高湯,深入的烹調技法報導請見「探訪做譚家菜的米其林二星餐廳,湯品彰顯百年傳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