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返回

名廚小聚 :我也想摘星

活動 编辑/ Mokki 2020.01.08

名廚小聚是名廚 GreatChef 自 2019 年開始的重要社群活動。仿效歐美情感支持互助團體(supporting group)的形式,設計限定參與人數的業內聚會。參與的餐飲人士圍成一圈交流,並邀請一位豐富資歷的先行者,分享業內工作一路以來酸甜苦辣。是一個可以真誠分享、接觸平日因為忙碌工作無法認識的同行的好機會。

第 3 次的名廚小聚,聚集了 11 位專業餐飲人,分享對於米其林的好奇、嚮往、疑惑、不解。這回特別嘉賓是教父牛排創辦人鄧有癸師傅,資歷深厚,仍不斷對於品質和品牌進行反思。在場眾廚師的料理風格和餐廳定位各不相同,但廚房的語言是相互共通的,不管有無星光閃耀,追求「好餐廳」的心情,正是廚師本心。

米其林的拿星標準與潛規則

發源於法國,目前插旗超過 20 個國家的米其林評鑑,在台灣已是第二年推出。更在 2019 年年底宣布,2020 年即將增加台北之外的評鑑地區:台中市。此舉讓台中地區摩拳擦掌想摘星入榜的餐飲人躍躍欲試。名廚第 3 次的名廚小聚,以「米其林」為名,號召了 11 位餐飲人一同討論。分享對於米其林的困惑、好奇與嚮往。

米其林評鑑作為跨國的餐飲指標,在每年各地的頒獎典禮,都會在前導影片裡重申一次評選的標準。為了保持意見上的獨立性,《米其林指南》的評審員外出就餐時,總是匿名行事。他們支付餐食的一切費用,並維持 5 個恆定的標準:

  1. 用品質好的產品、食材

  2. 對於味道和技術有高度的掌握,專精的手法

  3. 可以在料理中看到主廚的個性

  4. CP值(物有所值)

  5. 一致性

米其林同時自豪,即便美食潮流、餐飲烹調技術來去,這一個多世紀以來,《米其林指南》堅持最初成立時、促進旅遊、鼓勵外出用餐的使命。《米其林指南》堅守六大核心價值,幫助許多美食愛好者作出正確的判斷:

知名美食家,「美食家的自學之路」、「Taster 美食加」創辦人 Liz 高琹雯補充她觀察如下:

  1. 說好故事的能力

  2. 理念清晰

  3. 具有名廚背景

  4. 菜色細膩

  5. 餐廳與主廚代表性:綜合米其林要求的前 5 點

Liz 舉例,台灣優秀的星級餐廳如 MUME、Taïrroir 態芮、 logy 等,都具備有菜色說出好故事的能力,常常一道菜,就喚起特定的共同情感記憶。這些廚師做出來的料理,菜色細膩更是不用說,具體體現了廚藝在色、味的極致。對於不熟悉新餐廳的米其林密探來說,若餐廳主廚有在名廚身邊服務的經驗,見識過名廚水準,是一個可信賴的參考指標。

名廚的資深採訪編輯毛奇,亦分享入選米其林的觀察 2 點:

  1. 在地性

  2. 餐廳硬體條件

在台灣的《米其林指南》頒獎典禮上,國際總監 Gwendal Poullennec 指出台灣的風土特色條件,有山有海,不少廚師的料理都反應出了在地的食材特點。事實上,不少星級廚師做的新潮的法餐或是當代料理,都精心使用了台灣在地的特選食材。比如 logy 主廚田原諒悟開店前就展開環島食材探訪之旅,或是 RAW 開店以來便強調「台灣味」。另一方面,若談到摘星,那麼餐廳的用餐體驗、硬體格局設備就是重要的門檻,限制能夠取得的等級差異。

廚師眼中閃耀的星芒

第 3 次名廚小聚的成員背景多元,從台北入選米其林指南餐盤推薦的新派北歐料理主廚、二星日本料理內場廚師、飯店主廚、連鎖餐飲的廚師,到台中專精和風洋食的主廚、來自高雄融合原住民元素的融合菜小館的主廚,齊聚一堂分享對於米其林評鑑的不同心情。

名廚小聚3_3.jpg

跨國知名的光環

以祥雲龍吟為例,日本的龍吟山本征治操刀下擁有三星的光環。當龍吟跨出海外,如香港的天空龍吟以及台北的祥雲龍吟,也都得到了二星的佳績。「龍吟這個血統,是知名品牌,很容易被看見。有這套已經建構好的系統,餐廳的高水準要求自然不會掉下來」,因為這樣的品牌價值,即使在不同的龍吟,換了菜單,品嚐後體會到的反而是不同主廚的風格差異:東京龍吟的極限華麗與性格濃烈的完美主義、台北祥雲龍吟貼近自然的親和藝術性格。

對於食材的堅持,有無米其林評鑑皆然

台灣不乏十分在意在地食材的廚師。好比台中無米藏和洋食的主廚 Michael,他一向是自己去挑菜,拜訪原產地;在數年前「小農風」開始盛行時,便環島多次探訪食材;針對自己的肉品需求,也拜訪屠宰分切場來製作所需規格。

名廚小聚3_5.jpg

台中無米藏和洋食的主廚 Michael

日本料理的廚師則指出,精緻日本料理必須依賴日本漁獲來做食材,這是因為台灣跟日本對於魚肉食材的處理技術有差別。台灣的魚料常常沒有做放血、活締的處理,風味有差異。但是台灣的在地食材還是非常值得推廣使用。

思考如何賦予飯店餐廳個性?榮譽是錦上添花

在 S Hotel 飯店擔任主廚的 Constant(張卓智),直言把餐廳做到好是首要的目標,其他的榮耀是錦上添花。在飯店工作,會有很多限制,必須要找出多方要求下的平衡點,並打造餐廳個性。像他就鼓勵員工可以露出身上的刺青,創造自由奔放的氛圍。

名廚小聚3_4.jpg

在 S Hotel 飯店擔任主廚的 Constant

國際化對菜色的影響?

名廚小聚 3 與會的餐飲人,除了具有國際餐飲經驗的料理人,甚至本身就是外籍人士,選擇來到台灣一展身手。這些有國際經驗的廚師,有的還相當年輕,不滿 28 歲。比如已經得到《米其林指南》餐盤肯定、來自新加坡的 nku 主廚 Ernest,他歷經北歐的廚房工作後,將在北國學習到的料理手法融入現在餐廳的風格。拒絕簡便的低溫烹調,自己發酵做麵包,儘量使用人力,但會優雅加入南洋的香料味覺,這都是國際經驗後的返璞歸真。

名廚小聚3_1.jpg

來自新加坡的 nku 主廚 Ernest

教父牛排的摘星心法

縱橫餐飲業數十載的牛排教父鄧有癸,對於「牛排」這項食物以及所需的餐飲服務瞭若指掌,從 2018 年《米其林指南》登陸台灣第一年就摘下一星的榮耀,並在 2019 年保星成功。名廚小聚特別邀請這位星星牛排教父,前來分享他獨到的摘星心法。

鄧有癸不藏私地表示,對他來說,拿下米其林星星,意味著服務和管理的完美演繹。一個評鑑要給出結果,參考市場上的口碑是理所當然的;美食家 Liz 近一步補充「台灣的《米其林指南》需要一間最好的牛排館,因此教父牛排雀屏中選」。

名廚小聚3_2.jpg

牛排教父鄧有癸

魔鬼在細節,經營一間餐飲,調味、溫度的掌握對牛排來說非常重要。但創造周延服務:內外場搭配的和諧,以及整體的一致性,甚至時間讀秒上菜,都是教父牛排在創造整體餐飲美好體驗上的用心點。

鄧有癸更鼓勵在場的年輕廚師創業,因為「創業和做菜是同一回事」,一個成功的餐飲經營者,要了解各個面向:財務、裝潢、服務,並了解不同的出資單位對於財務規劃、展店規劃的想法是不一樣的。開一星、二星餐廳可以透過縝密規劃達成,三星規格的餐廳卻需要理想的支持,不一定容易在收益上回收。但無論如何,星等餐廳都提供了廚師們一個憧憬和希望,協助達到更高的餐飲水平。

名廚小聚,一月一聚,共創場景,下回見!

特別感謝

場地贊助 WAGA,以追求「Pick up HAPPINESS today ! 」的精神網羅各具風格的餐桌器物,期望向每個人分享生活中的美感、品味、夢想與靈感。除了獨立開發的設計商品,也從世界各地挑選出多樣的生活器皿與聚會周邊,提供廚師餐具採購、租借及訂製服務。

酒水贊助 UglyHalf Beer 酉鬼啤酒,酉鬼啤酒是位於新北市五股區的一間精釀啤酒廠,以釀造出富有個性、品質絕佳的啤酒為目標。我們的團隊來自世界各地,受到紐西蘭和美國的精釀文化及新浪潮影響,啟發了我們創造更多元、美味及有趣的事物。

-end-

毛奇_.jpg

相关推荐
QQ空间 QQ群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