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有种爱,巍峨如高山,平淡如白水,但又常常令人感动,这便是父爱。
对多数人来说,父爱往往关乎养育之恩,但对厨师而言,它的内涵不止于此。从厨之路上,那位严苛又体贴的师父,不求回报地带领我们前行,传递着另一种深沉的父爱。
在父亲节这个特别的时点,我们为你带来 4 位国内名厨与师父之间的动人故事,并探讨“师父”与“师傅”之间的差异。
温情:我想回到和师父一起烹饪的时光
每当冯伟提到自己的师父 Manfred Wimmer 时,他的眼中总是充满怀念。与师父的初遇是在面试场上,几道熟悉的菜品令二人聊得格外投机,身为主厨的师父给了冯伟高级主管的职位。
在冯伟心中,师父是个老派的德国人,充满耐心又注重效率,在教学菜品时,他十分严谨,语气和蔼,“没关心,放轻松,我们再来一次”,但也有底线,每道菜最多教三遍。
相处时间越久,二人之间的默契越深,师父口述一道菜,冯伟便很快在脑子中形成画面,做出来时也恰好是师父想要的,而这样的时刻不在少数。随着情感逐步加深,二人后来便以父子相称。
有时赶上宴会收尾,厨房中只剩他与师父一老一少两个身影,师父煎牛排,他就在旁边负责摆盘,两人高声唱着,“Hey,Jude,Don’t be afraid”,身边走过的同事都笑称“这俩疯子。”
但美好的 12 年光景还是在不经意间走到尽头。师父去世前一晚,冯伟隐隐梦到,师父站在家里的沙发旁。第二天他接到电话说,“师父走了”,冯伟瞬间控住不住自己,嚎啕大哭了 20 分钟。
如今他依然记得师父当年的教导,“你要做好自己的工作,我们是厨师,把菜烧好,不要搞太多的人际关系,单纯一点,不要在厨房里经常发火。”
传承:我要把师父对我的期望做到极致
14 岁便踏入厨行的兰明路,曾只身奔赴各地学厨。但当他回国后,一个沉寂已久的声音反复在他脑海中萦绕,“我一定要拜史正良大师为师,这个愿望在我心里很多年了。”
初次会面,史正良并没有答应兰明路的拜师请求。但兰明路不甘放弃,就写信与史正良沟通,甚至直接跪在史正良家门外,请他收徒,最终以真心打动了史正良。
“我在师父家住了一年,和师父一起上课、吃饭、买菜。师父把我当儿子一样对待,教我泡菜怎么做,辣椒如何选,哪种是增香,哪种是加辣。”即便时隔多年,谈起这段回忆,兰明路仍然记忆犹新。
起初,史正良并不喜欢兰明路融汇中西的创意,但兰明路认为老菜品也需要适应新市场。经过多番沟通,师徒达成一致,在保留传统味型的基础上,尝试更国际化的表达,一次次的合作研发也让他们之间的感情不断加深。
然而所有美好在 15 年 9 月戛然而止,史正良离世,对兰明路是个沉痛的打击。“我现在正把师父当年对我的期望全部走回来。师父曾经在全世界讲课,我今天同样在全国讲课。”
“师父希望我能把一些传统的菜品保持住,我也在这么做,走技术路线,研究菜品,传播川菜文化,让川菜更多地在全世界交流和推广,传统的根和魂,我永远不会丢。”
坚守:我希望自己也是那个不动摇的人
离开家乡沈阳赴日本留学的张雪崴因为一则招聘广告,被吸引进入“天妇罗之神”早乙女哲哉的餐厅中,从洗碗工开始兼职,直到成为徒弟,这个过程长达 12 年。
早乙女哲哉的教学并非手把手传授技艺,而是先培养徒弟“忍耐”的品性。在他看来,厨师要有舍我其谁的精神,想方设法将菜品做得更完美。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将日积月累成为个人实力,而这个过程离不开忍耐的功夫。
张雪崴也正是通过一边给师父打下手,一边暗自严苛演练的方式,反复观察,积累经验,默默提升耐力、悟性与技艺,而他也总能比别人更好更快地完成工作。
早乙女哲哉是第一个将天妇罗料理上升至理论层面的人,并将它形成复杂又精细的学问体系。因而,张雪崴也会要求自己在动手之前想明白背后的理论。
恪守精确度即为其中的重要准则,制作基围虾天妇罗时,裹好浆的虾置入 200℃ 的油温炸制 24 秒左右捞出,此时虾芯温度最接近 45℃,呈半透明状态,而舌尖在这个温度时最能品尝出到虾肉极致的鲜甜。
然而,市场总有不测风云,早乙女哲哉经营的米其林星级餐厅也曾经遭遇过经济低谷,即便是半个月零客流的艰难岁月,师徒二人也始终坚持着,张雪崴一直记得当时师父的告诫:“无论世间变得多不景气,最后剩下的定是不动摇的人。”
豁达:我的菜会毫无保留地教给同事
赵光有与师父王希富结成师徒,靠的是一道“干炸丸子”,当时的对话也颇有趣味。“第一次见师父,师父问我‘干炸丸子会炸吗’,我心想,这个不难呀,厨师大多都会,‘会炸呀’。”
“师父接下来问我怎么炸,我说‘葱姜水调进去,加点黄酱’,师父说‘你知道要搁黄酱,还不错’。其实,这是我之前看书看到的。或许正是这点打动了师父,答应收我为徒。”
但就是这样一道看似不起眼的小菜,赵光有却花费了 7 个月的时间方才做到令师父满意的程度。等这段磨炼结束后,他才终于明白,“这道菜绝不是大家以为的小菜儿。”
干炸丸子讲究的是“外酥里嫩,焦脆酥香”,但行家认可的标准是“酥到你对面的人能听到咬破丸子的声音”。在赵光有的餐厅中,如果上桌后咬破丸子的声音没有过关,他就会要求厨房重做。
靠着这样的功夫和劲头,王希富带着赵光有及健壹的团队将 100 多道宫廷菜重新恢复标准化。虽然现在很多食材的味道已与过往不同,但师徒二人依然在苦心打磨。
而王希富身上的豁达也深深影响了赵光有,师父在收徒教菜时,不但分文不取,反而倒贴“退休金”。“所以在公馆的厨房里,也没有机密,师父教给我的,我回来悉数教给自己的同事。”
“师父”与“师傅”,差异究竟为何?
以师带徒是传统烹饪行业的重要特点,但随着现代教育和社会经济的转变,烹饪学校和培训机构成为了越来越多年轻厨师的选择,师徒关系也渐渐演化为师生关系。
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师傅”更多指的是拥有专业技能或手艺的个人,也是对提供服务的陌生劳动者的尊称,司机师傅、木匠师傅等都归属于这个行列。
这也让“师父”的称呼变得更加难得可贵。从字面意思不难发现,“师”者,传道受业解惑,教学性质更强,“父”则代表如同至亲一般,产生终生影响,建立终生关系,虽无血缘之亲,但有陪伴成长之实,正如上述 4 位名厨与师父的故事一样。
如果你的身边也有这样一位“师父”,如果此刻你并没有那么繁忙,不妨抽出时间,告诉他你内心的感恩与关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