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返回

牛骨製成的杯盤、梳子形狀的餐叉,米其林名廚的獵奇餐具

資訊 编辑/ Hsiang 2020.07.13

大膽前衛的餐桌器物,讓食客與餐點的關係更緊密。

到餐廳用餐講求的是完整的體驗,從進門、入座、侍茶水、點餐、上菜、用餐到結帳,每個環節都可能影響顧客此行的感受,不同類型的餐廳必然要以本身的風格和定位,來規劃這些細節。

這之中的主旋律,當然是用餐的時刻了。若是 fine dining 餐廳,菜色的編排、風味和呈現都是食客細細關注的重點,而其中有一個元素卻經常被低估,那便是器皿與餐具。

擺盤是一門幾乎所有廚師都會在意的藝術,但相關構想往往建立在「把餐盤視為空白畫布」的前提上,許多高級餐廳仍然不脫離「白色大餐盤、少少的漂亮食物放中央」這樣的形象。不過世界上也確實有許多先鋒型的廚師或餐廳,對於食物和食器的關係琢磨更多,將餐盤或餐具納為餐點的一部分,並透過這些巧思提升用餐體驗,增添趣味。

the-satchel-of-flatware-that-is-delivered-to-a-diners-table-news-photo-1580842216.jpg

紐約一星餐廳主廚與職人合作將牛骨製成潔白的餐具。圖片來源:THE WASHINGTON POST

零剩食的進階:動物骨骸製成餐具

紐約名廚、飲食作家丹.巴柏(Dan Barber)是永續餐飲的重要推手,他的知名著作《第三餐盤》提出了比「產地到餐桌」更開創的飲食理論,希望藉由調整人類的飲食組合和食材比例,與自然友善的生產方式結合,真正達到永續的意義。而他位於紐約近郊的二星餐廳 Blue Hill at Stone Barns 便是他實踐這些革新手法的所在。

巴柏主廚前衛的作風吸引了許多工藝職人想要跟他合作,直到幾年前他接到一通電話來自賓州的陶藝家葛列格摩爾(Gregg Moore),對方點醒他:「如果你很在意食物,關於它們怎麼被生產、養殖以及最後如何變成一個作品出現在餐盤上,那你為什麼沒有關注餐盤本身?」

08tmag-bonechina-slide-CTD2-superJumbo (1) (1).jpg

陶藝家摩爾處理牛骨素材到成品的不同階段。圖片來源:T Magazine

於是名廚和陶藝職人便攜手合作,構想出將「零剩食理念」發揮得更淋漓盡致的計畫──用牛骨製作餐具。巴柏主廚會一如既往地在餐廳農場放養牛隻,待牠們長大被屠宰用於餐廳食材供應之後,他便將剩餘的骨頭交給摩爾(多半為體積較大的股骨或腿骨),陶藝家就會把這些骨頭轉變為餐桌上的器皿。

摩爾以這些骨骸創造出 3 款器皿:盤子、碗和水杯。經過職人巧手處理的骨骸餐具,潔白美麗又輕盈,彷彿可以漂浮在水面上。當巴柏主廚開始在餐廳裡啟用這些餐具時,所有的顧客都對它們愛不釋手,一坐下來就會忍不住把玩,無論是這些餐具的成品以及製作的概念,對於到高級餐廳體驗新奇事物的食客來講,都富有魅力。

08tmag-bonechina-slide-CULN-superJumbo (1).jpg

陶藝家摩爾與他製作器皿的模具。圖片來源:T Magazine

當食客開始用餐,那個牛骨小碟可能就盛裝著來自同一隻牛的奶油,小碗或許也裝著同樣乳源的卡士達醬。這個計畫讓一頭牛的價值被發揮到極致。陶藝家摩爾也說:「我的這些作品,在離開工作室時,其實還不算完成。它們的生命到了餐桌上和廚房裡,才獲得圓滿。」

目前這些牛骨杯盤也開始量產,放在餐廳的電商平台上讓大家購買,販售頁面標示品名為「藍丘餐廳草飼牛骨餐瓷」(Blue Hill Grass-Fed Bone China),且原料百分之百來自餐廳廚房剩餘的骨骸。

0_7-dvGWLhT07ufOnz.jpeg

荷蘭的 Steinbeisser 經常舉辦前衛的餐會活動,挑戰食物與餐具的關係。圖片來源:Steinbeisser

實驗性美食大賞:餐桌上的古怪餐具

來自荷蘭阿姆斯特丹的美食美學工作室 Steinbeisser,一向致力於讓餐具成為與美食同等重要的角色。從 2012 年起,他們就經常舉辦「實驗性美食學」(Experimental Gastronomy)的活動,邀請國際名廚和藝術家合作舉辦餐會,不但只採用植物性(Plant-based)且來自當地的有機食材,更在食器上大作文章,使用各種造型怪異奇趣的餐具與器皿,讓與會的賓客探索新奇好玩的用餐形式。

賓客在餐會上通常會享用 8-10 道菜由名廚創作的品嚐菜單,其中的重頭戲當然是用餐時多半不會使用傳統的刀叉──至少不是大家所習慣的那些刀叉。這些怪奇的餐具極富互動性,你可能要跟坐在對面的客人共用同一支湯匙,或是要由旁邊的人餵食才能吃到食物。

0_mKJg06S6g8O2c8un.jpeg

餐會上所使用的特製餐具,往往讓用餐變得很有互動性。圖片來源:Steinbeisser

江振誠主廚在 2019 年參加舉辦位於阿姆斯特丹的餐會時,便使用了美國金工藝術家傑佛瑞.克蘭西(Jeffrey Clancy)所製作的火雞腿骨湯匙。傑佛瑞以各種動物的肢體、身體部位為靈感,用錫打造了許多姿態自然原始的器具。主廚用一只火雞腿骨造型的大湯匙盛裝燉煮過的豆腐,在視覺表現上令人印象深刻。

螢幕快照 2020-07-13 下午2 (2).jpg

江振誠以錫製的火雞腿骨湯匙盛裝豆腐。圖片來源:Steinbeisser

那場餐會上還使用了英國跨領域藝術家瑞秋柯利(Rachel Colley)怪異的作品:餐具梳(Cultery Comb)。瑞秋同時也是一位飾品設計師,因此她的作品十分具有現代感,也經常與時尚用品進行怪異的結合。餐具梳的梳齒全由一根一根的叉子構成,造型相當驚人,可以想像其實不太好使用,這也是 Rachel 刻意挑戰使用者所發想出來的器具,讓大家在慢下來的過程中發掘用餐的趣味與意義。但這畢竟是概念重於實用的器物,就連藝術家本人都這麼形容自己的作品:「具挑戰性,好玩,噁心。」

螢幕快照 2020-07-13 下午2 (3).jpg

藝術家瑞秋柯利所設計的餐具梳,還有各種不同款式。圖片來源:jouwstore

幾年下來,Steinbeisser 與名廚、藝術家們舉辦了幾十場的餐會,不斷顛覆大家對於用餐的既定想像,而藝術家的古怪作品也都漸漸被商品化為可購買的產品,讓大家選購。由於 Steinbeisser 的宗旨不只是為了拓展餐飲美學,也強調環境永續,因此他們與藝術家合作的這些產品都只使用包含木頭、植物、石頭、金屬、陶土或玻璃等天然材質,也有回收再利用的素材,甚至小到黏著劑、顏料或釉料都是有機且可生物分解的原料。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進入他們的網站,瀏覽更多這些古怪餐具和器皿被使用的餐會記錄。

螢幕快照 2020-07-13 下午2 (4).jpg

圖片來源:Steinbeisser

無論在自己的餐廳裡使用什麼風格的餐具,其實都沒有對錯之別,畢竟用餐體驗的設計終究要符合餐廳的定位,像是在老派情懷的餐廳裡出現太過獵奇的器物總是不大對味。但如果剛好你的餐廳具有實驗空間,不妨參考這些名廚與藝術家的概念,讓食客留下難以忘懷的記憶。

-end-

兄弟項-繁體版.jpg

部分圖文資料引用自網路,僅作資訊分享與傳播,未涉及商業用途。首圖來源:Steinbeisser

相关推荐
QQ空间 QQ群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