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返回

服務專題#4:扮演不同角色的內外場如何和諧共事?

觀點 编辑/ Atomy 2020.08.09

在 Embers 裡不分「你們」、「我們」,餐廳才是內外場共同的依歸。

在中文與英文中,都有將餐廳劃分為外場(Front of house)與內場(Back of house)的概念,兩者合一才能完整。唯有內外場實力一致,合作順暢,才能創造令客人滿意的餐飲體驗。這次,我們以服務人員為主角,從不同切入角度,帶你看見服務的眉角與款待的藝術。

外場服務客人,內場製作料理,雙方使用的語言、工作性質都大不相同。尤其進入繁忙的餐期時,在緊繃的壓力下,一點小摩擦也容易擴大成衝突。只有找出攜手合作的方法,才能讓工作流程更加順暢,氣氛和諧,餐廳也才能長遠經營。

除了具備專業技能,雙方擁有共同理念與目標,更是合作的良好基礎。我們邀請餐廳 Embers 外場經理梁勤君(Bibi)與主廚郭庭瑋(Wes),分享他們共事的模式。

DSC06506拷貝.jpg

Embers 餐廳。

理念契合,從客人變成同事

在 Embers 之前,Wes 是另一家餐廳好福食研室的主廚,Bibi 則陸續在法國、挪威的餐廳廚房工作。從挪威回到台灣後,Bibi 深受好福食研室的料理吸引,喜歡 Wes 對於風味的開闊想像,自此成為好福食研室的常客。

後來,Wes 決定結束好福食研室,在台北市區打造 Embers,將台灣的自然地景與文化樣貌,以精緻餐飲的樣貌介紹給大眾。好福食研室營業的最後一天,Bibi 原本想去享用一頓道別餐,沒想到與 Wes 深談許久後,她也加入新餐廳團隊,成為 Embers 的外場經理。好福另外一位創辦人小茜(Wes 太太),原負責外場身兼多職,在 Embers 則專注財務行政營運面,從整體營運掌握服務品質。

「那天應該是喝多了。」Wes 幽幽地說。在 Bibi 還是客人的階段,曾跟他提到自己想開家小店,透過食物傳遞一些想法。身為餐飲經營的過來人,Wes 提醒她當餐廳開門營業後,傳遞想法的重要性往往會被排到最後面,「妳真正想做的事情,遠遠不及妳要面對的事情。」

DSC06316拷貝.jpg

Wes 認為,把抽象的資訊與概念清楚傳遞給客人,是服務人員最重要的任務。

「現在餐廳的外場侍者,其實就是資訊的傳遞者。」當餐廳在追求美味之外,也開始用料理傳達理念,如何讓客人感同身受?此時服務人員變得至關重要。與其開店或回到廚房工作,Wes 認為 Bibi 更適合走到外場,將她對餐飲的熱愛直接傳遞給客人。

服務者也是翻譯者,把餐廳概念化成客人易理解的語言

為什麼會把外場經理的工作,託付給沒有太多服務經驗的 Bibi?

「這個工作的關鍵不在於你是誰,你會什麼,而是你願不願意做這件事。今天假設問的是廚師,也是同一件事情。」對 Wes 而言,保有對餐飲的熱情和學習的動力是更重要的。除了知識,他更在乎服務人員的溝通能力,能不能把餐廳的概念「翻譯」成客人也能理解的語言。

例如,兩人曾討論如何介紹酒水飲料。一般作法是帶著酒瓶到桌前,告訴客人這瓶酒的葡萄來自法國阿爾薩斯,種在充滿礦物質的土壤裡,帶黑醋栗味⋯⋯對台灣大眾而言,以上這些資訊其實是相對陌生的。

「如果改成『那個地區的土壤像台灣哪座高山,有很多石頭。在我們的解讀裡,它的香料風味跟藥燉排骨是有點相似的,甚至用味蕾仔細發覺,你會感受到一點鹹味⋯⋯』這樣客人品嚐這支酒的時候,是不是更有感覺?」比起洋洋灑灑的工作經驗,Wes 認為將資訊融會貫通,轉化成客人容易感受的內容,才是服務人員最重要的能力。

DSC06386拷貝.jpg

Bibi 對餐飲的熱忱與溝通能力,是 Wes 邀她擔任 Embers 外場經理的主要原因。

而 Bibi 真摯溫暖的個性,正好與服務工作的本質不謀而合。除了藉由閱讀汲取相關知識,過去幾年在廚房的工作經歷,讓她不只能對外招呼客人,對內也能以相同語言與廚師溝通。

說到底,Wes 與 Bibi 都非科班出身,都是從體制外一腳踏入餐飲業,而 Embers 也不是一家典型的精緻餐飲(Wes:「我們最近在思考主餐存在的必要性。」)。獨立於傳統系統之外的兩個人,正好可以突破制式的合作模式,在框架外探索餐飲服務的各種可能。

不分「你們」、「我們」,餐廳才是大家唯一的依歸

在 Embers 的日常運作裡,外場與內場的界線相對模糊。沒有固定的集合開會時間,廚師會自動到工作檯確認當天的訂位組數和用餐時間,好估算備料數量。但料理的發想卻是全體動員,誰發現了新東西、下一季菜單會出現哪些食材,都會讓所有人嘗試與提出建議。

一般工作事項還是會分內外場。如果外場忙不過來,內場也會幫忙送餐、說菜;廚房收到要馬上處理的食材,外場也會挽起袖子一起做。

DSC06517拷貝.jpg

Embers 內外場雖然有各自負責的工作,當一方忙不過來時,另一方就會主動支援。

「廚師自己上菜時,會發現原來跟客人對話是這種感覺,看到他們最直接的反應。」Bibi 表示:「我們進廚房幫忙,實際觸碰未經烹調的食材時,也會更了解它的原始觸感與風味。互相支援,對兩邊的工作都是會加分的。」

最常造成內外場摩擦的原因,往往是客人換食材的要求。服務人員當然想滿足每位客人,但一味的迎合,卻會失去主廚設計料理的初衷。後來兩人找到共識,在調整服務這件事上畫出清楚的界線。Bibi 知道自己只能承諾客人哪些要求,並引導他們嘗試原始的料理樣貌。從外場送進廚房的要求,Wes 也會配合調整。

傳統的內外場宛如兩個平行部門,只站在各自的立場思考,發生衝突在所難免。「我曾經聚集所有夥伴,告訴大家在 Embers 沒有所謂『你們外場』、『我們內場』,我們都站在同一邊。」內場也同樣需要外場的協助,像是廚房卡菜的時候,就需要服務人員安撫客人、轉移他們的注意。不分你我地合作,才是餐廳運作的良好基礎。

彰顯服務的專業與價值

DSC06492拷貝.jpg

當客人走進 Embers 大門,第一眼看見的,就是在曲木吧檯裡微笑迎接的服務人員。

風格鮮明的 Wes 在廚房裡發揮創造力,研發與製作出一盤盤料理;溫柔的 Bibi 在客席間照料客人,引領他們欣賞餐點和酒水的特色。這樣的組合恰到好處,而且缺一不可。

「可是這個時代對於廚師有太多期待。」Wes 提到。除了做菜,他們還要跟客人打招呼、出席各種活動、設計周邊產品⋯⋯當所有光環都落到廚師頭上,服務人員的價值相形黯淡,像最近餐廳收到的履歷,幾乎都是應徵內場廚師。

「冠上『師』字的職業,工作內容都和學習與傳遞有關。煮飯的是廚師,操作酒水的是侍酒師,但執行服務工作的人只能稱為『外場』、『服務人員』,這個職業能不能也成為『OO師』?」

這是 Wes 最後丟出來的問題,如果你也有一樣的想法,歡迎一起想想答案。

-end-

Atomy.jpg

攝影:邵耀緯

相关推荐
QQ空间 QQ群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