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創意料理成名,卻回頭向傳統尋根,要將家鄉菜帶上國際舞台。
對台灣人來說,閩菜可能是八大菜系中,最熟悉也陌生的一條飲食支線。
熟悉在於料理風味與形態的近似。過去,從福建渡海到台灣的人口眾多,飲食文化也一併帶進台灣。閩菜的三大特色——長於紅糟調味、長於製湯、長於使用糖醋——在臺菜中也能見到相同特性。小吃如蚵仔煎,宴席菜如佛跳牆,臺菜與閩菜更擁有許多共同的經典菜色。
雖然味道是熟悉的,但我們對閩菜的了解,可能不如粵菜、川菜來得完整。在中國八大菜系裡,閩菜不是當今話題性最高的飲食支系,少有達到國際高度的餐廳。較低的關注度,讓閩菜的發展脈絡、料理特色與代表菜餚,難以廣為世人所知。
但仍有許多廚師不斷嘗試提升閩菜精緻度,找尋創新靈感。在當代飲食潮流中,他們為閩菜找到一席之地。以標榜「高端閩菜」的上海餐廳「遇外灘」,就是其一。
推廣閩菜的意義,他擺在賺錢之前
遇外灘主廚吳嶸的成名作,要從廈門「宴遇」說起。宴遇料理前衛大膽,豬豬流沙包、水果樹、試管飲料、魔鬼辣子雞配芒果蛋黃⋯⋯一道道花枝招展的菜色送上餐桌,帶來每日滿座的驕人業績,也吸引著不少北上廣的廚師特意前往廈門考察。
許多人將宴遇定義為「網紅餐廳」。對吳嶸來說,「網紅」不一定是貶義詞。但除了創意料理,他更想做在漫長的歲月裡演進、有歷史根源可循的傳統菜。
「創意是一條不歸路,越玩越陷越深,你會迷失自己,找不到自己的根。那不如就好好做一些有根的菜,這種根是別人挖不走的,是真正屬於你的菜,這樣也能讓你走得更遠。」
閩菜出身的吳嶸一直在追尋落地歸根的機會。加上《米其林指南》來到上海後,為台州菜、寧波菜、潮州菜等小眾菜系的餐廳帶來榮耀嘉勉,也更加堅定了他的信心與渴望。於是,遇外灘在 2019 年落腳上海,與早已坐擁米其林星級光環的新榮記、菁禧薈等高級中餐廳為鄰。
「老一輩沒有做的事情,我們這一輩既然有條件和能力,就應該去做。我不知道會不會成,我只知道今年不成明年就繼續幹,明年不成後年再繼續,做到它成為止,錢是要賺的,但這個餐廳對我的意義是擺在錢之前的。」
理念雖好,但也離不開實際行動的支持。
只要拿到好食材,菜單說變就變
為了跑得比對手更快,吳嶸在隱藏菜單中下了工夫。若近期收到一批優質海膽,即使菜單還來不及更新,服務人員也會向客人口頭推薦相關菜色。
甚至廚房今天剛從舟山購買新鮮海產,當晚下班後,吳嶸就會和團隊成員在廚房現場料理試菜。如果成果不錯,就讓供應商明天馬上送貨,並馬上製作菜單,即刻販售。
「這才是高級餐廳該做的事情,而不是按部就班照著常規流程做菜單。特別是對於一週會來幾次的客人,不能讓他吃完一次就失去新鮮感,而是要不斷求變。這對廚師的要求很高,既要基本功紮實,也要靈活多變。」
神來一筆的靈感,有賴平時系統性歸類收藏
想要擁有源源不斷的創意,日常的靈感積累便顯得極為重要。在雜誌流行的時代,吳嶸就會把烹飪雜誌中的食譜剪下,並歸類收藏。
如今在尋覓和品嚐美食的過程中,他更習慣拍下每道能帶來靈感的菜色,備註上自己的想法後,儲存到雲端。無論是社群平台上看到的圖片,還是競爭對手推出的新菜,都無一例外。
吳嶸還專門在資料庫上為一些知名餐廳建立單獨的資料夾,以便後續搜尋。甚至半夜突然靈光乍現,他也會快速抄起手機記錄,以免醒來遺忘。
「靈感要靠日積月累,我不相信所有的好菜都是廚師憑空想像的,它一定是有根基和來源的。我也會經常觀察客人剩了哪些菜,判斷是因為分量太多,還是做得不好,然後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樣的錯誤。」
在乎食客反應,廚師也要走入客席交流
每天晚上,吳嶸都要逐一查看餐廳的經營報表,和美食網站「大眾點評」上的客人評價。他還會讓廚師長每晚去包廂拜訪客人,或說明料理,或閒話家常,或拍照合影,就像朋友來訪般親切地互動。
「有不少客人都會加他的微信,之後也會直接找他訂位。現在這個時代正慢慢變成主廚時代,廚師不再是廚子,他代表了餐廳形象,客人會尊重和認可你,願意與你交流,廚師也更懂客人。」
回歸傳統閩菜,找尋自己的根
想在高手如林的外灘立足,自然少不了硬底子的菜色坐鎮。在籌備遇外灘餐廳時,吳嶸花費 8 個月的心血打磨菜單,佛跳牆、紅蟳蒸米糕、雞湯汆海蚌等經典閩菜,成了他發力的原點。
作為一道招待過美國總統的國宴名菜,佛跳牆素以用料精細豐富、工序複雜繁瑣著稱,從泡發和煨煮皆講究,各種食材在罈中相互交融,整體風味和諧一體。
遇外灘從傳統做法的基礎上做出改變,減少了肉類用量,注入更多海味。先用老母雞、番鴨等熬製成肉香濃郁的底湯,魚唇、花膠、蹄筋等富含膠原蛋白的食材添入其中,帶來豐腴柔順,又不至於濃到發膩的獨到口感。
飽滿挺立的海參、溏心質感的鮑魚、肉質肥厚的花菇、剔透小巧的鴿蛋,各種食材分別處理,保持各自口感特色,形成互補遞進的效果,輔以適宜的酒水比例,加上荷葉封邊,酒香與鮮香都鎖住了。
「師父童輝星一直教導我:傳承不守舊,創新不忘本,要因時因地調整菜色。佛跳牆到上海後不能像以前那樣濃稠,酒香味也要適中,要讓客人吃完後覺得舒服不會膩,吃完一盅還能吃得下其他東西。」
值得一提的是,出於環保的考慮,吳嶸特意捨棄了傳統佛跳牆中的魚翅。在裝盤容器上,他以廈門鼓浪嶼特色的八角樓為靈感,選用八角形的容器盛裝菜餚,其中的湯汁呈現著誘人的琥珀色。
對於另一道國宴名菜「雞湯汆海蚌」,吳嶸的處理也很講究。選用福州長樂漳港的海蚌入饌,他強調以一隻 1 公斤的分量為佳,才有鮮美肥厚的獨到口感。
湯汁的製作方式也格外精細。先以 2.5 公斤以上的優質老母雞加瘦肉煲湯,再用雞、豬、牛絞肉吸附湯中雜質。最後熬出的湯汁香氣濃郁,湯色清亮通透,連湯中薑絲的形態都一清二楚。
至於早已熟稔於心的廈門紅蟳蒸米糕,他也下足功夫。經歷多次嘗試後,他選用貴州糯米。不同於用電鍋蒸熟米飯的家常做法,他先將糯米泡發,再下鍋乾炒至熟。繁瑣的操作只為塑造出顆粒分明、口感一致的飯粒。
「在我看來,這些菜就是閩菜的根,它們都是有底蘊、能傳播的東西,也是大家一想就能想得到的福建菜。之前我做了太多創意菜,現在我要找回自己的根,踏踏實實地做好傳統閩菜。」
疫情之後,遇外灘的營業額比去年同期增加 30%。這間去年有時還坐不滿的餐廳,如今連散座都要排到第二輪。
好在,市場最終給了吳嶸意料之外的驚喜回應。
編輯特寫:吳嶸的家鄉味道
在琳瑯滿目的菜色中,沙茶麵始終是他百吃不膩的美味。 「我每次出差回來一定要吃碗沙茶麵,我覺得這才是到家。飛機一落地,我就拉著行李箱,打車去自己喜歡的餐廳,吃完沙茶麵再回家。」
細細想來,這道地的沙茶麵滋味,不正是吳嶸苦苦尋覓的「根」嗎?畢竟,胃是不會騙人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