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化,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留學法國的廚藝職人,回到自己的國家後不免會歷經「在地化」的挑戰——氣候環境物產不同,市場偏好不同,食材的差異⋯⋯能在異地做出 100% 相同的食物嗎?這些多耗費的心神是值得的投入嗎?在「正統法式精神」與「在地化浪潮」之間,取得平衡非常不容易。
在今年度的「Taste France 美味法國 2020」中,名廚MINGCHU 與法國在台協會商務處(Business France)合作,舉辦《法式精神在台灣:道地與在地的挑戰!》名廚小聚講座,邀請兩位留法知名餐飲人:WUnique Pâtisserie 吳一無二法式甜點主廚吳宗剛(Tim Wu)與米其林餐盤推薦餐廳 Ephernité 主廚黃詩文(Vanessa Huang),暢談味覺「在地化」的必要與挑戰。
兩位對談的法式味覺專家
這次邀請到的兩位法式味覺專家,一位是開設 WUnique Pâtisserie 法式甜點的主廚吳宗剛,一位是 Ephernité 主廚黃詩文,兩位都是在巴黎的 Ferrandi 烹飪學校接受專門訓練,在巴黎時便互相熟識。
無二甜點創立於 2014 年,是很早期在台北奠定法式甜點風潮的店家;Ephernité 黃詩文被法國三星廚師 Pascal Barbot 稱作是全球 25 位「寶貝徒弟」其中一位,在台灣一開業就跟陽明山的農人合作,是引領精緻餐飲「從產地到餐桌」飲食哲學的先行者,開業以來更連續 5 年名列《味覺法國》的法式餐廳以及 3 年米其林指南餐盤推薦。
怎麼定位「在地」?
黃詩文一開始先以法餐為例,丟出幾個「在地」的指標:主廚、食材、呈現方式、風味。消費者可以透過主廚的國籍、特定食材的運用以及技法風味上,辨認出「道地的法國風味」。比如看到裝盛酥皮濃湯的獅頭白磁盅、布列斯雞的標籤、奶油和鴨肝的香氣以及濃郁的醬汁,若還列入米其林指南甚至擁有 MOF 法國工藝師的資格加持,那消費者無疑會覺得這是正宗的法國料理。
「但如果是台灣主廚使用台灣食材呢?」黃詩文靈動的大眼睛,笑盈盈丟出提問。
「如果堅持法式技法和法式風味,那可以稱作『新派法式料理』。」這是她給我們的答案。主廚、食材、技法、風味是「正統法式料理」到「創意料理」這個光譜間的主要四個變因,經過法國風格的啟蒙卻沒有按照法國傳統做出技法和風味,這只能稱作創意菜。
為什麼要做道地法國料理?
在講究正宗之前,黃詩文邀請大家一起思考,「道地」的重要性。
什麼樣的人需要「道地」的法式料理?有些人是出乎需要,對於法國料理有味蕾上不能妥協的執著;有些人是嚮往,品嚐法國料理彷彿跟法國文化又親近了一些,有種餐桌上小旅行的意味。當然會願意親近這樣異國料理的,還有本地的美食產業從業人員:美食家、記者、食材進口商和酒商等。
也因為這些人對於道地移植法國味的需求,讓實現道地味道的考驗浮上檯面。
在地化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
黃詩文提出一個很好的觀點,「在地化,其實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
台灣的氣候環境、四季物產跟法國截然不同。台灣的天氣相較之下濕熱,消費者飲食口味清淡,不喜歡太過濃郁,素食人口多,擁有新鮮的物產和海鮮,這是先天客觀條件上跟法國不同之處。在深層的文化因素上,主廚們的味蕾養成過程也大不相同,對於食材運用的味型記憶上,更是天差地遠。
即使有道地食材的取得管道,許多法國食材因為法規的關係禁止進口、進口食材的價格高昂、產季風味差異,會影響到餐廳或主廚選購進口食材的意願。
有在法國三星餐廳 L'Astrance 工作經驗的黃詩文,苦笑提到,台灣客人的期待也是回來台灣之後才學習到的部分。比如,有的台灣客人會要求熱麵包佐餐,但其實一般的法國餐廳就是出常溫的麵包,那就必須加以解釋。現在的客人也相當在意吃東西拍照紀錄要漂亮好看,餐廳也必須要有因應的作法。
在地化是一種知識和創意的展現
黃詩文舉法國道地料理 pâté de tête 為例,這是加入皮凍與鹹肉做成的肉凍派料理,是傳統肉舖會出現的加工品,甚至有以此得到法國工藝師殊榮的肉舖存在,是在法國小餐館會出現的前菜。
法式肉凍派(pâté de tête)的傳統與新生
在 Ephernité 的 pâté de tête ,則是在這個傳統上展現了新意。把肉凍做成蘋果的形狀,沾上切碎末的歐芹,看起來清新,咬下去迸發的是熟悉的法式肉凍口感。這就是黃詩文站在傳統上新生的創意。
鷹嘴豆泥沙拉(Hummus salad)的傳統與新生
來自北非中東一帶的鷹嘴豆泥沙拉,是巴黎街頭常見的餐館小食。道地的地中海鷹嘴豆泥沙拉,多半使用地中海盛產的蕃茄、橄欖、小黃瓜及紫洋蔥等蔬菜作為沙拉的主角。然而在台灣,廚師的優勢即是有更多樣化的蔬菜選擇,並且往往更加美味香甜。
因此黃詩文在呈現地中海鷹嘴豆泥沙拉的基礎上,運用了合作小農優勢,將陽明山草山農園合作的各式有機蔬菜,以各種不同的烹調手法,包含了乾燥、醃漬、碳烤、煙燻、油泡、酥炸、原味、蒸煮或清炒,將二十多種不同的蔬菜呈現到盤中做成「農場花園沙拉」。至於主角鷹嘴豆泥,替換成台灣綠豆,以蔬菜高湯燉煮後下去打成泥,口味和鷹嘴豆泥一樣香滑濃郁,但口感卻又相對清爽適合台灣的夏天食用,這是在 Ephernité 我們對一道傳統鷹嘴豆泥沙拉的重新詮釋。
這樣從傳統中以創意帶來料理新面目,便是成功的「在地化」嘗試。
成功的在地化要素整理:
完整味型的研究
創意
聯想力
對本地食材的全然了解與掌控
扎實的烹飪技法
調味精準
無二甜點主廚吳宗剛的在地味
吳一無二甜點主廚吳宗剛大學畢業後,毅然決然走向甜點之路。他與在場人員分享他在歐洲的味覺經驗,他認為透過多嘗試和比較,方能定位出什麼才是正宗、這個地方味道的根源是什麼?以及什麼是受其他地方影響而生的滋味。
吳宗剛舉例,他在摩洛哥喝到加滿薄荷葉、極甜燙口的薄荷茶,如果是在其他地方喝到這樣的茶飲未必會覺得舒服可口,但是在摩洛哥炎熱的沙漠氣候下,清新的薄荷葉和高溫的茶,反而喝完給人周身帶來涼意。透過身體感的體驗,才能夠明白食物形式的道理。
在地化的形式展現:包裝風格
初到法國的吳宗剛,發現法國當地的日常甜點風格有時候其實是相當隨性的。比如用一張包裝紙包起麵包,兩邊紙角扭轉一下,就是一種美麗的包裝。
另外,他吃過最美味的法國吐司,是長得樸實無華,兩面煎得金黃焦香的吐司,無多餘的調味和水果奶油裝飾。跟台灣重視裝飾的盤飾風格有很大的差異。但換個角度想,法國這種隨性的甜點風格,在台灣就不一定適用,消費者對於異國風情可能有個想像。
在地化的形式展現:法國節慶甜點
在法國,有許多甜點是具有特殊節慶感的。比如這兩年在台灣開始受到矚目的國王派,這種傳統以圓形酥皮夾杏仁糖餡的甜點,是主顯節(1 月 6 日)的點心,裡面會放入小瓷偶,咬到的人就可以得到一年的好運。
國王派除了好看,也相當美味,但是在法國當地就是聖誕節到 1 月的第一週販售。吳宗剛在台灣販售國王派時,也遵守這個季節感,不會在新年假期之外販售,但是這樣的做法,有時候台灣的消費者不能理解,吳宗剛為了遵循甜點傳統,只好婉拒。
在地化的形式展現:台灣的送禮文化
在台灣經營一家法式甜點店,需要根據本地的甜食消費習慣做調整,這也是職人需要自我定位的學習。比如法國人重視聖誕節蛋糕,台灣人可能更重視父親節、母親節的慶祝蛋糕。
吳宗剛亦提到台灣盛行的禮盒送禮文化,大量糕點餅乾製作其實對於生意是筆不錯的收入來源。無二甜點就用傳統的法式甜點:達克瓦茲、馬卡龍等設計了適用於台灣節慶的禮盒,包裝美麗貴氣,糕點又個別分裝,適合機關團體或是個人大量訂購。
尊重傳統,讓正統法式精神與在地化並存
透過兩位法式廚師的心得分享,「正統法式精神」與「在地化」之間並不是一組對立的選項,而是承襲傳統精神,根據市場、物產來調整表現形式的作法。深厚的技巧以及美味則是不由分說的基礎。值得餐飲人一再練習尋找其中平衡之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