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材達人徐仲開講,分析醬油從原料、釀製方式到地域性衍生出的風味特色,以及 6 款台灣純釀醬油品飲比較。
醬油是華人最熟悉的調味料,可說是亞洲料理的共同語言。如今,我們的飲食朝向精緻化、在地化發展,台灣也出現許多個性獨具的純釀醬油品牌。
這場名廚小聚邀請到《釀醬油》作者徐仲開講。從原料、釀製方式到地域性衍生出的風味特色。現場也準備 6 款醬油,讓與會者用味蕾體驗不同醬油的個性,想像它們的鹹、甘、鮮能如何用在料理中。
從瓶標認識一瓶醬油
醬油泛指以大豆、脫脂大豆、黑豆或穀類這些植物蛋白質原料所製成的調味醬料。以速成、水解、混釀造或傳統方式加工釀造。有些還會添加食鹽、糖類與酒精。
除了耳熟能詳的醬油大廠,如果你對一瓶不熟悉的品牌醬油產生興趣,要如何判斷這瓶醬油適合你使用?徐仲建議從品項、標示與包裝這 3 點來看。
品項:它是純醬油或油膏?有沒有用辣椒、香菇等添加物調整風味?
標示:只要看到原料是「大豆酸水解液」、「大豆胺基酸液」,就是化學醬油。
包裝:建議選玻璃瓶裝,大廠牌才考慮塑膠瓶。與玻璃瓶相較,塑膠瓶瓶身較難做高溫殺菌,規模大的工廠才能做到無菌的醬油充填環境。
化學醬油跟釀造醬油差在哪裡?化學醬油用強酸分解脫脂黃豆,產製出醬油。它的價位低,穩定性高。釀造醬油遵循傳統醬油生產模式,以微生物分解植物蛋白質。
這幾年來,化學醬油常被扣上「黑心」、「致癌」等帽子。事實上,許多化學醬油合乎食品安全規範,定期做 SGS 食品檢驗。化學反應中產生的副產物「單氯丙二醇」,現在已找到透過溫控來去除的方法。
釀造醬油的製程從煮豆開始,接著是佈麴、發酵、壓榨、煮醬、調味等步驟。在發酵環節,釀造醬油靠的是乳酸菌、酵母菌與麴菌這 3 種微生物。
過去台灣用絲瓜葉或芭蕉葉「自然引菌」,再放到豆子或米麥上,讓麴菌生長、分解穀物豆類。菌群裡有些菌種適合分解澱粉,有些適合分解蛋白質,加上各地菌種不同,醬油因此發展出五花八門的地方風味,「這就是我們說的『風土』。」徐仲說。
日本因緯度高,室內釀造才能提供微生物適存的環境。氣候炎熱的台灣在室外醬油釀,夜間陶甕仍能維持溫度,適合酵母菌生長。「你要利用什麼菌發酵,就要塑造什麼樣的環境。」
發酵完壓榨、煮醬後,有些醬油會再加以調味。「『調味』這個步驟我覺得在某種程度上是可惜的。」徐仲提到過去有些總鋪師甚至會買未加熱的「生醬油」,自己煮出醬香,加糖、鮮味劑、甘草調出獨門味道。
從色澤到風味,醬油的一千零一種選擇和應用
「一個喜歡『玩味道』的家庭,廚房裡至少要有這 4 種醬油。」豆麥醬油、黑豆醬油、醬油膏與調味醬油——這些是徐仲自家的常備品項。
豆麥醬油適合快炒,小麥的澱粉在分解後帶點發酵酒味,快炒時能帶起香氣。黑豆醬油適合燉煮,黑豆裡有種化學物質在高溫、長時間的燉滷後,會轉變成奇特香味。醬油膏可說是台灣味的象徵之一,適合沾食。調味醬油有的是功能導向(如蒸魚專用醬油)、有的以味道做出特色(如辣味醬油、香菇醬油),烹調使用上更方便省事。
醬色:從視覺影響食慾
除了味道,醬油也會影響料理成品的色澤,甚至從視覺效果影響食慾。一隻滷得油黑發亮的豬腳,會比偏紅、上色不深的豬腳還吸引人。徐仲也提到在屏東高樹,當地客家人只用金味王醬油滷小封肉,他們認為這款醬油才能做出正統的封肉色澤。為了統一產品品質,日本醬油廠用色度計比對每批醬油的顏色濃淡,再以無味的焦糖色素調整。
說到顏色,就不能不提色澤清淡如琥珀的白醬油。在日本,法規要求白醬油的小麥含量要到 8 成以上。而台灣沒有明確規定,只要顏色較淡、小麥用量較大,品牌就會以白醬油稱之,如屏東的玉泰白醬油就是豆麥醬油。喜樂之泉的白醬油則是完全純麥釀製。「台灣的白醬油是自由心證的叫法,跟日本不一樣。」除了原料,加熱時的褐變反應也會影響醬油醬色。
醬香:油脂、發酵法決定香氣濃淡
全粒黃豆、脫脂黃豆、黑豆、小麥,這些都是常見的醬油原料。脂肪是香氣來源之一,但也是導致腐敗的不穩定因素。因此釀造量大的品牌多選用脫脂黃豆,發酵槽小的醬廠若想保留細微的香氣,就會使用全粒黃豆。
原料之外,發酵更是影響醬香的最大變因。台灣有乾式發酵、濕式發酵與鹽水發酵 3 種。乾式發酵是開缸釀 120 天後,在缸中挖一個深洞,讓液體因壓力滲入洞中,這些液體就是壺底油。目前台南後壁的永興仍用原始乾式發酵法,香氣與顏色較重。
乾式發酵法的醬缸中只有豆子與鹽,不加一滴水。較多業者用的濕式發酵會在釀造時加水,顏色與香氣較淡,有些品牌會再加入乾式發酵的醬油調整醬香。
多數豆麥醬油採鹽水發酵方式,將大量鹽水加入穀物中,並趁氣溫低時以竹桿攪拌,將氧氣帶入發酵物中,讓酵母菌生殖。
醬味:自己調配適合料理的醬油
調味環節又能將醬油導向不同風味。有人將乾式與濕式發酵混合,或做「二重釀」——用醬油代替鹽水發酵法的鹽水,再進醬缸裡釀一次。
廚師們也可以自己調出喜歡的味道,要甜味就加蔗糖、糖精、海藻糖、甘草等甘味劑。要強調鮮味可加味精或酵母粉,徐仲還曾聽過有餐廳在醬油裡加滴雞精,用作炸春捲的沾醬。他自己試過拿咖啡醬油煮南瓜,「它有核果的香氣,用來做日式料理『醬煮南瓜』還蠻搭的。」
品飲醬油,用味蕾辨別風味細節
這次名廚小聚準備 6 款純釀醬油,讓與會者在徐仲介紹原料、釀造方式的同時品飲,感覺不同醬油的細節差異。
屏大薄鹽醬油
黑豆、黃豆、小麥製成的混合醬油,採鹽水發酵法。研發者謝寶全教授特別強調微生物控制技術,讓這支醬油鹽度低卻不會變質。南部醬油甜度稍高,鮮味明顯,徐仲會用來提味。
御鼎興濁水琥珀
濕式發酵長達一年的黑豆醬油,使用台南五號黑豆。御鼎興的特色是柴燒煮醬,徐仲提醒大家嗅聞它的香氣,適用於滷煮料理。
土生土長無糖蔭油清
使用原生種的屏東滿洲小黑豆,採濕式發酵。雖與御鼎興濁水琥珀同為黑豆醬油,不同的煮醬手法讓兩支醬油的顏色、香氣產生差異。
丸莊竹級黑豆蔭油清
一樣是濕式發酵的黑豆醬油,原料採用美國黑豆。這支醬油有調味劑添加,甘度、鮮味特別。
源興醬油膏
黑豆黃豆混合,採二重釀,再加糯米粉調成膏狀。這是徐仲自己很喜歡,早上吃荷包蛋必配的醬油膏。
樂埔匯農白醬油
使用的小麥與金珠豆都來自台灣,小麥比例高。
在問答時間,有與會者請教徐仲新鮮度會不會影響醬油風味。徐仲以日本 6 年、10 年的醬油為例,說明關鍵不是時間,而是醬油鹽度與保存狀態。若看到進口原料,許多豆子在航運過程是當壓艙用,儲存環境並不算好。但進口豆子必須經過檢驗,購買原料的醬油廠都會收到報告,確認安全無虞。
參觀醬油廠時,徐仲第一個先看原料存放處是否陰涼,豆類是否墊高儲藏。「你對食材基本的尊重,會影響後面做出的味道。」除了提高風味表現,避免黃麴毒素產生更是重要。
「對我而言,再多陶甕、再漂亮的種麴室都是好看而已。有沒有重視食材的儲存,這件事可以看出食品廠商對基本問題的在意程度。」
也有觀眾提問傳統手工與大量生產醬油之間的差異。徐仲認為「手工」或「機器」反而不是他關注的重點,「我認為釀醬這件事,是你知不知道你塑造的環境,是微生物需要的。」無論用什麼方式製麴釀造,最重要的還是釀醬者有沒有掌握發酵原理。
尤其如今氣候變化劇烈,與幾十年前的環境已不相同。若釀製手法沒有隨之調整,這些強調傳統手工的醬油,品質將受到挑戰。
除了為料理挑選適合的醬油,徐仲也建議廚師們自己動手為醬油調味。使用醬油時可參考「重味對重味,淡味對淡味」的模式,用獨特的鹹、鮮、甜為料理畫龍點睛。
-end-
特別感謝
UglyHalf Beer 酉鬼啤酒|酉鬼啤酒是新北五股的一間精釀小酒廠,成立於 2019 年,裡面聚集了紐西蘭美國台灣的喝酒好朋友,他們認為:釀出一杯好酒,需要好喝、好玩,還有好朋友,有了這些,就是精釀啤酒的好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