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返回

從哥本哈根到麻六甲:檳城 Gēn 餐廳主廚黃嘉亮煮出馬來西亞的味道

專訪 编辑/ 陳靜宜 2021.06.07

高中畢業才開始接觸餐飲,而短短 3 年時間裡,就衝上亞洲 50 最佳餐廳排行。

根(Gēn)餐廳在 2021 年亞洲 50 最佳餐廳(Asia's 50 Best Restaurants)裡獲得第 92 名,並獲得 2021 年《Tatler Malaysia》雜誌評選為馬來西亞前 20 大最佳餐廳,是顆馬來西亞閃亮的餐飲新星,其中的靈魂人物便是馬來西亞華人主廚黃嘉亮(Johnson Wong),無論從地理、歷史背景,乃至於個人人文背景,都是他廚藝上得天獨厚、源源不絕的創意素材。

在兩大世界頂級餐廳的練功:丹麥 Noma 與澳門侯布雄

比起一些自小就熱愛餐飲的廚師來說,黃嘉亮的起步是在高中畢業之後,當決定自己要走上廚藝這條路,他便先赴澳洲就讀廚藝學校,畢業後再赴澳門天巢法國餐廳(Robuchon au dôme)工作與丹麥 Noma 餐廳實習,全是當今餐飲界首屈一指的餐廳,前者助他打下廚藝基本功,後者打開了他對廚藝的觀點。

60bdcaae2d22a.jpg

Gēn 餐廳外觀。圖片提供:Gēn

他在連續 13 年獲米其林三星的澳門天巢法國餐廳工作,一年多下來,「我學習到的是紀律,廚房有一定的系統與規則,每天的工作內容是重複做相同的事情,也因為不斷重複做相同的事,因此產出的品質也能具有一定水準與穩定度。」所謂熟能生巧,就像切胡蘿蔔,切一次跟切一百次、一千次是不同的,當切到一千次時,自然能夠精準掌握速度、規格,達到分毫不差的效果。賓客無論何時、多少人數用餐,都能得到一樣的服務品質與餐飲水準,這也是天巢餐廳好評不墜的原因。

之後他又遠赴丹麥,這家曾被世界 50 最佳餐廳評為第一名的 Noma 餐廳實習。對他來說,這段時間,人與人的相處多於廚藝上的啟發,「Noma 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實習生,不同國家的人加上不同的成長背景,也就擁有不同的思維。我過去對事物的一些刻板印象,他們帶給我不同的想法,開闊了我的視野。」猶如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所說,觀念改變,態度就會改變;態度改變,行為就會改變。由於觀念的轉變,使黃嘉亮日後在食材的運用與變化上,擁有更開放的態度。

他舉例,北歐人和亞洲人同樣會發酵食物,但雙方的立足點不同,「北歐冬天非常長,人們必須透過發酵來延長食物的保存期限;雖然亞洲人也是透過發酵來延長食物的保存期限,不過我認為更多時候是為了使食物產生更豐富味道,例如:魚露、豆醬等。

做這片土地的菜:從盤根錯節的文化中,找出自己的根

回國後,黃嘉亮在檳城創業開設餐廳,取名為「根」,他說:「根就是一家展現在地食物的特色,強調本土元素,傳遞馬來西亞文化的餐廳。」不過他也承認,剛開幕與三年後的現在,重心稍有調整,「過去會把在法國、北歐學到的經驗運用在菜式上,不過隨著在檳城生活的時間越長,對檳城的飲食更加深入瞭解後,現在多半表現馬來西亞食材的轉化與運用。」

60bdcb8cdc678.jpg

使用東南亞的檸檬葉、卡菲爾萊姆當成創作食材。圖片提供:Gēn

在地理上,馬來西亞由馬來半島與婆羅洲所構成,西馬位於馬來半島,島形狹長,北馬與南馬人在飲食上有許多差異;東馬與西馬相隔南海,東馬與西馬人同樣在飲食上有差異。在人口分佈上,族群多樣,主要由馬來人、印度移民與華人移民構成,各個族群在飲食上也各有特色。而華人裡又分福建、廣東、海南、客家、潮州不同籍貫的移民,各自家庭又有不同的飲食習慣。

黃嘉亮說:「 Gēn 有來自不同籍貫,並有來自北馬、南馬、西馬跟東馬的廚師,各自成長背景不同,對同一種食物就能有多樣的表現方式。」光以叻沙(Laksa)來說,北馬的代表是亞參叻沙,中馬和南馬的代表是咖哩叻沙,東馬的代表是砂拉越叻沙,不同叻沙的配料、湯頭、粉麵都不同,有的偏酸甜,有的強調咖哩,有的偏辣。這還只是比較粗略的分法,馬來西亞共有 13 個州,每州的叻沙都各有特色。

60bdcbbd68009.jpg

香料與鴨肉組合成的料理。圖片提供:Gēn

也就是說,以不同的華人籍貫,加上不同成長的地理背景差異,就演變出不同的飲食題材,以黃嘉亮來說,他的母親是福建移民,父親是客家移民,而居住在西馬接近最南端的新山,以籍貫、地理環境、成長背景三個元素,經過排列組合,就能有源源不絕的餐桌風景。

若以一盒水彩來看,Gēn 擁有的不是 6 色、12 色,而是 144 色的陣容——特色在地食材加上豐富且多樣的飲食文化,是最大的賣點。他說:「馬來西亞雖然不像日本,能一下聯想到壽司;不像韓國,能一下聯想到泡菜。馬來西亞雖然很難一言以蔽之,然而對身為廚師的我來說,反而更具有思考空間,找尋能夠被理解的各種可能性。

60bdcbf187cd6.jpg

熱帶的鳳梨跟辣椒組合成鮮明的甜點風味。圖片提供:Gēn

他認為 Gēn 不是一家馬來西亞菜餐廳,而是以馬來西亞華人角度,幾乎百分之百使用馬來西亞食材進行演繹的餐廳。說到食材,馬來西亞地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炎熱多雨,雖然不像四季分明的國家,擁有季節性食材的多樣性,不過仍有些獨特具有季節與地域性的食材。他舉果王榴槤為例,以北馬的檳城來說,盛產於 5-7 月,中、南馬的成熟期可能要到年底,不同品種又有不同風味,光這點就迷倒不少人。

還有一些特定的海鮮會因為季風或洄游的關係,只出現在某幾個月的時間,例如檳城花蟹,檳城是一個海島,氣候又比其他州屬來得炎熱,在沿岸捕撈到的蝦蟹偏鹹,獨具風味。又例如草莓,雖然草莓盛產於溫帶地區,不過在馬來西亞高地也能種出草莓,然而因為日照較長,草莓偏酸,而在 Gēn 想傳達給賓客的正是酸草莓而非甜草莓,因為這實實在在說明了在地特色。

他從馬來西亞再聚焦到檳城

讓我們把視角從馬來西亞再拉回到檳城這個城市。歷史上,檳城在 15 世紀就與中國有通航紀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在地理位置上,檳城與泰國南部相當接近,因此在飲食上受到泰南酸辣口味的影響;也曾經歷英國殖民,以刀叉作為主要的飲食方式,還擁有北娘惹菜。加上檳城是全馬華人人口最密集的地方,還有約一成的印裔後代,族群的多元交融,同樣也表現在食物上。

在檳城以福建小吃多,也吃得到娘惹菜、印度食物、馬來菜、泰國菜,或者印度混華人、娘惹混泰國,甚至是已經水乳交融到難以解析的混種菜,這些同樣成為 Gēn 所要表現的在地人文特色。黃嘉亮說:「華人或馬來人會把火炬薑花運用在亞參叻沙(Asam Laksa)上,北娘惹則會把它用在香草飯(Nasi Ulam)上,它是我們的日常,是檳城少不了的食材,因此在 Gēn 也常使用火炬薑花,而且不拘泥於表現方式。」

food_108000

點擊查看作品詳情

黃嘉亮出生於南馬而到北馬開業,以一個外地人角度,更能跳脫檳城框架,詮釋在地食物。檳城有道名小吃「福建麵」(Hokkien Mee),外地則稱為「檳城蝦麵」,這道湯底是以豬骨和蝦殼、蝦頭熬煮而成,獨具風味,他感受到豬骨與蝦交融的美好,因此將兩個食材以燒烤方式呈現,讓蝦的甲殼香與豬油香合而為一。

food_108002

點擊查看作品詳情

另外要補充的是,馬來西亞有超過七成馬來人口,信奉伊斯蘭教的馬來人不吃豬肉,然而 Gēn 是提供豬肉的餐廳,也就是說他已經排除了七成的銷售可能性,但他有自己的原則,「餐廳位於華人人口密度較高的檳城,再加上 Gēn 是以馬來西亞華人角度出發的餐廳,少了豬肉,精彩程度就少了 50 巴仙(百分比)。」

用食材與創意征服以「美食之都」自豪的檳城人

Gēn 位於檳城眾望酒店(Prestige Hotel)內,摩登而典雅,擁有開放式廚房,共有 24 個座位。黃嘉亮坦白剛開業時資金有限,希望由廚師身兼說菜人,可以精簡人事成本,也能由廚師直接跟賓客對話,傳達做菜的理念。至於開放式廚房,可以跟賓客互動、雙方眼神交流,是能提供更好的用餐體驗。

他多雇用 30 歲以下甚至 20 歲的員工,他喜歡與有熱忱、沒有框架、有無限可能性的人工作,而這些人恰巧都偏年輕,「因為各自生長環境很不相同,我從他們身上也能得到很多不同飲食文化資訊,大家更能在菜色上激盪出火花。」

檳城有馬來西亞的「美食之都」之稱,檳城人也以在地美食為傲,到檳城開起在地創意菜餐廳其實具相當大挑戰,黃嘉亮也經歷過許多廚師開業歷程中所面對的掙扎:「到底是要做自己想做的菜,還是做讓更多人品嚐到的菜?我不是要廚師為了市場導向而做出違背自己本意的事,而是以同樣的食材與在地人對話,使他們更容易接受你的東西。

food_107863

點擊查看作品詳情

他建議廚師們在現實與理想間要能取得平衡,三年來(還包括一年多的疫情階段)能在檳城存活下來,就證明他既能做自己,也得到在地人認可。

採訪特寫:美味的叻沙當如是

對黃嘉亮來說,檳城最獨特的是亞參叻沙,「那個苦跟酸之間的甘味,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元素。甘味有一部份是來自雜魚的內臟,但單吃魚內臟時的苦味卻不同於那個甘味,那是與火炬薑花、香茅、羅望子膏、蝦醬等結合在一起時才擁有的獨特味道,至今我在世界各地,都不曾發現有相似的味道,因此印象非常深刻。」

-end-

相关推荐
QQ空间 QQ群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