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返回

倫敦正遍地開花的陝西菜,設計師跨界餐飲打造新粵菜體驗

專題 编辑/ 趙皆喜 2021.11.11

#新中餐浪潮.倫敦

陝西飲食的風味在倫敦引起關注,會成為川菜、粵菜之外,在歐美熱門的第三大中國地方菜嗎?

雖然英國在世人眼中留下「這個國家不會吃」的刻板印象,但英國絕不是「黑暗料理王國」。畢竟作為世界性大都會,多元族群於此融合,倫敦、曼徹斯特等城市其實匯聚了全球各地美食。

筆者很多人生第一次的飲食體驗都在倫敦發生,比如第一次嘗試波蘭菜、衣索比亞菜、土耳其菜甚至西班牙巴斯克地區料理等。當然,這種飲食上的多元性,中餐館的貢獻非常大,某種程度上形塑了西方人對中國飲食的認知。

英國人對中餐的興趣,在近年越發濃厚,但回看幾十年前,中餐是被輕視的。中餐進入英國的這 100 多年裡,在英國人的心中,中餐的意義經歷了變遷,曾經是水手、難民吃的低階菜餚,本地人不願嘗試,後來有了適應本土化口味的粵菜館和外賣店,很長一段時間內將其作為對中國菜的整體想像。

過去 20 多年來,因為新移民的身份變化,越來越多有資本背景的商人、大型餐飲品牌加入,出現了一系列的精緻中餐,但仍以粵菜為主,菜單上輔以「四川」、「東北」的字眼,菜色看來都比較符合本地人認知。

另外,近 10 年來,不乏二代移民、留學生、設計師等,跨界餐飲創業,致力於將更多地方性飲食引入倫敦,初始目標客群以不斷增長的留學生群體以及中國遊客為主,同時也給本地人帶來了更為細緻的中國菜選擇,比如本文即將談到的陝西菜。

川粵之後,陝西菜成為下一個海外熱門菜系?

陝西飲食算是近年來在海外漸起的一個地方菜系,過去在中國以外的地方,陝西菜知名度並不高。而近幾年,紐約出現了像「西安名吃」這樣的連鎖店,他們從地下室食物攤位做起,吸引到一群吃貨粉絲,到現在全市擁有多家分店。而在倫敦,從尤思頓(Euston)火車站起家的韓記涼皮肉夾饃(Murger Han),虜獲了很多華人客群。

618c931d9a39d.jpg

韓記涼皮肉夾饃(Murger Han)。圖片提供:Murger Han

將地方菜系推廣到異地是困難的,本地人群有自己獨特的地方口味,也會對外來口味有類似的「檢測標準」。新來的口味是否會與傳統口味形成衝突,如同可口可樂在全球化過程中,必須接受不同地方飲食傳統所形成的特殊口味的檢驗,比如千里達島民就對這種新來的口味無法接受,因為與傳統的口味相衝突。另一方面,雖然地方群體口味具有特定性,但也不意味著地方群體會絕對排斥任何美味,但接受程度卻與原本的地方口味慣性有著密切關係。

最近一年來,在高級餐廳雲集的梅費爾(Mayfair)區開店,韓記從餐廳設計、品牌包裝上都顯示出想贏得本地客人的喜歡。在向本地推廣時,韓記將肉夾饃講述成西式漢堡(且英譯為 Murger),或者豬肉三明治,更便於本地人理解和接受。

本地客人面對新食物時,通常會問,「這是什麼?」這方面,肉夾饃不需要太多創新的故事,因為它本身就承載了歷史。在韓記的網站上,有這樣一段話:「肉夾饃極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三明治或漢堡。這種類型的麵餅可以追溯到中國的秦朝,肉餡可以追溯到周朝。」將肉夾饃的歷史簡以敘述,把食物背後的歷史文化故事介紹給本地人。

618c9556ea785.jpg

西安印象(Xi'an Impression)。攝影:Lily

位於阿森納酋長體育場附近的另一家小吃店──「西安印象」(Xi'an Impression)近幾年也開始為本地人熟知。早在 2015 年 10 月 17 日,批評家湯姆.帕克.鮑爾斯(Tom Parker Bowles)便在《每日郵報》撰文評論這家餐廳,標題是「讓人嘴唇抖、感覺辣、吃聲響、滿頭汗的麵條」(Oodles of lip-tingling, chilli-blasting, bowl-slurping, brow-wiping noodles)。在報導中,特別提到魏女士讓他成為「肉夾饃」的忠實粉絲。他對「肉夾饃」的描述是「肥油點點,酥軟撩人,茴香味弄」,提到小菜涼拌木耳,他說這對英國人來說絕對是一種新鮮的食品。

西安印象由來自西安的主廚魏桂榮(Guirong Wei)創立,招牌菜是手工油潑麵和其他西安小吃,如鍋貼餃子、西安涼皮和肉夾饃等等。魏桂榮在布魯姆斯伯里(Bloomsbury)開了她的第一家個人餐館──Master Wei。這兩家店都專門經營西安著名的麵食。2019 年,她還獲評為《衛報》旗下觀察者美食月刊 OFM 新廚師獎,同期獲獎者還有英國電視名廚 Jamie Oliver 等。

618c95c1e04d4.jpg

西安印象主廚、經營者:魏桂榮(Guirong Wei)。攝影:Emma Hughes

2008 年,魏桂榮來到倫敦,在位於 Soho 區的四川水月巴山餐廳(Barshu Restaurant)工作了 7 年。 「但我以後想開一家西安菜餐廳,」當時的她,這麼想著。2015 年,她和丈夫在 Barshu 前同事的支持下開設了西安印象。

魏桂榮希望能重塑英國人對中國食品的態度,特別是陝西的食物。「過去,這裡的人總覺得中國食品既廉價又不健康,」她說,「但實際上不是的,我希望以後越来越多英國人吃到陝西菜。」

設計師跨界做餐飲,打造新粵菜體驗

位於倫敦 Soho 區的港式餐酒館「蘊茶館」(Wun’s Tea Room & Bar)與唐人街的港式包子鋪「品屋」(Bun House),不論是食物或裝潢,都流露著老香港的氣息。

618c967f02302.jpg

「蘊茶館」及「品屋」創辦人。圖片提供:Bun House

這兩家港式餐廳都來自同一團隊。創辦人是一對夫婦,丈夫 Alex Peffly 來自美國,妻子 Z He 則是來自廣東的室內設計師,因此餐館設計也是由她親自操刀。Z He 一直以來都對食物充滿熱情,開餐廳無疑是將她對食物的熱情以及設計的專業想法結合。

她的創作靈感來自於她所喜愛的六○年代香港,既具中國傳統特色,又帶有西方文化氣息。王家衛電影《花樣年華》裡的金雀餐廳是香港經典的西餐廳縮影。「蘊茶館」的復古靈感正是源於電影中的金雀餐廳。

1960 年後期的香港成為文化大熔爐,附近地區的動盪不安使得大量移民和藝術家逃離他鄉。一些茶館趁著這個時機轉變成深夜場所,供人唱歌、跳舞、喝酒,甚至是進行違法活動,這正是 Z He 想在餐廳內呈現的氛圍,一種對年代的回憶,融合傳統服務和渴望革新的態度,誕生出獨一無二的「蘊茶館」。

618c96b6c0739.jpg

「蘊茶館」大廳。圖片提供:Wun’s tea room & bar

菜單上能看到各種粵式風味餐點,包括煲仔飯、冰火菠蘿油、鴛鴦奶茶等,但「蘊茶館」菜單中不乏食材和搭配上的創新,比如脆皮黑毛豬叉燒、牛臉頰肉骨髓煲仔飯、野蒜牛油帶子蒸粉絲等。酒單上還能看到自家釀的白米酒、紅米酒,以及充分融合像白酒、五香粉、萬壽菊等中國元素的雞尾酒。

而位於唐人街的「品屋」(Bun House)是販售港式包子的餐館,明亮的採光、全開揚的門面設計,格子瓷磚鋪成的地板,搭配香港經典的綠色與白色,隱約呈現出香港街邊大排檔的風采。同時也落實香港茶館的快步調節奏,多以外賣為主。熙來攘往的人潮搶著要買包子,一籠籠白胖胖的肉包冒著熱氣,再現六○年代的茶館樣貌,彷彿置身香港。除了日常售賣港式蒸包外,近日「品屋」更是與米其林餐廳 Galvin at Windows 的前主廚 Joo Won 合作為期 2 個月的快閃專案,提供一系列以歐洲、韓國為靈感的菜色。

618c972635f3c.jpg

主廚 Joo Won 與品屋合作的快閃店菜色。圖片提供:Bun House

近年來,像 Z He 這樣設計師跨界到餐飲業的華人越來越多,比如經營台式餐飲的 BAO 團隊,或是東倫敦的川味小酒館「彼兒小面」(Noodle & Beer)等,亦是設計專業畢業的留學生創辦。因此,相比傳統中餐館,跨界設計師對自己的品牌包裝有獨到思考,蘊茶館便用其空間設計、經典港式美食講述了九〇年代香港的浮華與繁夢,讓喜愛老香港文化的本地西方人心甘情願為其買單。

隨著越來越多中國人到西方旅遊、學習和工作,同時也有大量西方人來到中國或結識來自中國的朋友,英美市場逐漸興起對正宗傳統中餐的需求。除此之外,現在西方能找到的中國飲食文化資料比過去豐富多了。很多中國人如李子柒、王剛等在網路發佈烹飪視頻,讓不少西方民眾很容易接觸到正宗的中餐。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西安印象將正宗的陜西地方菜引入倫敦,獲獎華人主廚魏桂榮紮實的功底保證了餐廳穩定的出品,而西方食評家的積極行銷也讓本地客人開始懂得欣賞諸如肉夾饃、油潑麵等外來飲食的魅力!

-end-

618c975f8291d.png

相关推荐
QQ空间 QQ群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