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家特斯拉餐厅开业,拥有“吸金超能力”,明年或将登陆上海?
近日,特斯拉(Tesla)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在美国洛杉矶好莱坞街区创立的全球首家特斯拉餐厅(Tesla Diner)正式开业,吸引了不少特斯拉的铁杆粉丝与好奇的路人前往用餐,据悉开业仅 6 个小时,营业额就高达 4.7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33.6 万元)。另有消息称,特斯拉已在上海浦东的超级工厂旁预留了 3 千平米地块,用于建设特斯拉餐厅上海店,并有望于 2026 年春节前后开业。更有专业人士表示,这是特斯拉陷入低迷期以来,马斯克重振品牌的一种方式。
马斯克说:“如果我们的复古未来主义餐厅取得成功,我认为它一定会的,特斯拉将在世界各地的主要城市以及长途线路上的超级充电站开设这样的餐厅。这是一个美食、氛围和娱乐的天堂,同时还能享受超级充电。”
特斯拉餐厅全天 24 小时营业,共有两层,设计风格将过去与未来相交融,外观犹如太空飞船,集超级充电站、经典美式餐厅和免下车体验于一体。顾客可以提前下单,或抵达后通过车辆触摸屏点餐,或在店内用餐,并且可以享受由擎天柱机器人(Optimus)送上爆米花的服务。餐厅拥有 80 个充电桩,屋顶露台可以欣赏城市美景,客人还能在两块 66 英尺(约为 20 米)的 LED 巨型屏幕上观看电影和特别节目。
洛杉矶厨师埃里克·格林斯潘(Eric Greenspan)为餐厅设计了菜单,他曾获被誉为“美国餐饮界奥斯卡奖”的詹姆斯·比尔德基金会奖(James Beard Foundation Award)提名,是美食频道的名人。菜单包括特斯拉汉堡(售价 13.5 美元)、热狗(售价 13 美元),以及炸鸡华夫饼、烤奶酪、金枪鱼三明治等。食客们还可以点一些配菜,例如牛油炸薯条、和牛辣椒杯。餐厅还提供早餐、甜点、儿童套餐,并有汽水、康普茶、咖啡等饮品。
餐厅的细节之处也充满巧思,盛放汉堡、薯条等食物的纸质餐盒以特斯拉赛博越野旅行车(Tesla Cybertruck)为灵感设计制作而成,为用餐融入品牌形象的同时更添炫酷趣味。餐厅还提供独家商品,比如特斯拉机器人可动人偶模型、复古餐厅 T 恤、特斯拉糖果、特斯拉餐厅卡车帽,仅可在特斯拉餐厅购买,售完即止。
“一切都与品牌有关,这也是马斯克下一阶段要打造的一切。”鉴于近来特斯拉业绩持续低迷,金融分析师丹·艾夫斯(Dan Ives)表示,这家餐厅是特斯拉在逆境中复苏品牌的方式之一。“这非常符合他们正在尝试做的事情:试图打造一个包罗万象的品牌,最终覆盖从汽车到住宅、从餐厅到人工智能等其他领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编辑:刘睿)
吃完 1000 家米其林星级餐厅,这个人是谁?
Joel Haas,自 2019 年以来已走访 1,000 家米其林星级餐厅:“我把所有钱都花在了美食上。人们以为我赚了很多钱,但我从未从餐馆赚过一分钱。我靠积蓄生活。我没有妻子,也没有孩子。我有时间,身体健康,而且非常渴望享受美食。”
最近,米其林指南也为此对他进行了采访。这并非一场普通的美食之旅,而是一部由意志铸就的个人史诗。就在四十余年来卓越美食荟萃之地——The Inn at Little Washington,拉开了他第一千颗米其林星的序幕。这家旅馆拥有三星和一颗绿星,在美国高级烹饪界享有盛誉。值此之际,旅馆创始人兼传奇主厨 Patrick O'Connell 为 Joel 提供了他称之为“一生中最棒的一餐”的晚餐。
Joel 不仅仅像收集稀有小雕像一样收集晚餐。对他来说,每家餐厅都是一次情感之旅,是一瞥平行宇宙,每一口都讲述着一个故事。在这些地方,他都能感受到蜕变之美:季节的更迭、菜肴的革新,以及如同陈年佳酿般日臻成熟的厨师。当被问及他最喜欢的餐厅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纽约附近 Blue Hill at Stone Barns 餐厅。菜肴盛放在奇形怪状的支架上——头骨、原木、砖块,仿佛以各种形式颂扬的自然遗迹。“这是一场视觉和感官的交响乐。”Joel 说,“白天是鸟儿的鸣叫,晚上是蟋蟀的鸣叫。每道菜都像是一场农业芭蕾。”
Joel 在社交媒体上拥有超过 150 万粉丝,已成为美国米其林星级美食的非官方大使。哈斯从未要求免费餐食或接受餐厅赞助,而是持续支持整个行业,留下丰厚的小费并倡导优质文化。他的旅行回忆录像航海日志一样厚重,在每座城市,乔尔都能找到一颗美食瑰宝。尽管已经完成了 1000 顿晚餐,但 Haas 并不打算放慢脚步。他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两千顿饭。Joel Haas 的秘诀并非在于他吃晚餐的次数,而是在于他那份渴望——并非对食物的渴望,而是对奇迹的渴望。这份渴望,没有哪个明星能够满足,但每一道菜都能点燃它。(编辑:落潮余晖)
当包装上出现“痛苦提示”, 你还会把这块牛排放进购物车吗?
想象一下,你正在瑞士一家高档餐厅就餐,一份价格高昂牛排套餐下方,赫然标注着一行令人不适的信息:这道菜所用的牛,是在没有止痛措施的情况下被去角的。
这不再是一种特殊行为,而是瑞士一项新法律的现实影响。从上周起,这项法律正式生效,并将在两年内全面落地。它要求在瑞士境内销售的动物产品必须标注动物是否曾遭受无麻醉残害,其中包括牛的去角、母鸡的断喙、甚至青蛙的断肢。在你爱吃的鹅肝酱上,也会有标签提醒你:那是靠强制喂食鸭和鹅而生产的。
虽然这些听起来令人震惊,但在全球肉类、奶制品和蛋类产业中,这些其实都是 “标准操作”。比如,小猪的牙齿会被剪断,以防在哺乳时咬伤同窝仔猪或母猪;母鸡被剪喙,是为了防止在拥挤的养殖场里互相啄伤;而小牛的角则会被烧掉,便于管理。这些做法极其痛苦,却常常未配合止痛措施,原因很简单:企业想省钱、省时间。
在这些背景下,瑞士选择做出改变。虽然该国国内对动物保护已有较高标准,但许多肉类仍是进口,瑞士动物权益组织长期呼吁禁售来自“无麻醉残害”的进口动物产品,最终政府选择以强制标签披露作为妥协。
这一标签制度,被认为是类似“香烟警示语”的做法:不直接禁止,但让消费者在消费之前直面背后的痛苦和残忍。它打破了肉类商品那种“干净、冷冻、无害”的幻觉,而提醒我们这些产品曾是活生生、会感受到疼痛的生命。
不过,这些标签能改变人们的消费行为吗?尚未可知。有研究表明,大多数消费者依然是以价格为首要考虑,并且倾向于回避有关肉类生产的信息。但这类警示可能会对零售商和餐厅产生更大影响,因为它们不愿销售贴有负面标签的产品。
类似做法早在 2000 年就曾在瑞士实施。那时,进口鸡蛋若来自笼养鸡,也必须在包装上标注。实施后,这类鸡蛋的进口量显著下降。欧盟也有类似的标签法,鸡蛋包装上的编号清楚标识了生产方式(如笼养、散养、有机等),促使很多生产商主动转向无笼养方式。
而这次瑞士的新法标签则更为直接且令人不安,不再是模糊的分类编号,而是清晰指出动物是否“被无麻醉伤害”或“被强制灌食”。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消费者知情权实验”。在全球食品标签往往掩盖真相、甚至虚假宣传的今天,瑞士正在试图打破这道屏障。
至于这样的标签是否会真正促使人们少吃肉,或选择更人道的产品?瑞士法律或许不会立刻改变所有人的选择,但它至少让“装作不知道”这件事,变得更难了。(编辑:山山)
封面及文章首图来源:Tesla。部分图文资料引用自互联网,仅作信息分享与传播,未涉及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