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味豐富的印度料理極受歡迎,但你知道嗎?印度其實沒有咖哩。
在植物飲食的浪潮之下,越來越多人造素肉產品出現,許多倡議者也都為了環境永續而呼籲人們減少肉類的攝取,但其實有一個神祕古國一直維持高比例的素食人口,堪稱全球之冠。
印度人基於種姓制度與宗教信仰,約有兩到三成的人口是素食者,種姓階層越高的族群,吃素比例也越高;其餘葷食者也往往會在特定節慶或日子裡,藉由吃素淨身、酬神,例如印度教中的猴神哈奴曼誕生於星期二,許多教徒便會固定在每週二吃素。
雖然印度教教義中並沒有規定教徒必須吃素,但人們普遍認為吃素是一種更接近神的生活方式,一週內安排幾天吃素,也有助於身體淨化排毒。其餘少數宗教如耆那教或錫克教,素食人口比例更高,而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則因為對肉品屠宰有非常嚴格的要求,也經常會在外食的時候吃素。
這樣的文化背景之下,印度人很自然地接受素食主義是一種常態的生活風格。
印度料理因此發展出非常多元的素食文化,不需要強調「植物性」(plant-based)的優點,也不需要吃擬真的素肉來安慰自己,印度的素食料理多半讓你清清楚楚看到這是蔬果、豆類、乳製品或澱粉製成,而由於繁複的香料調味,組成豐富的味覺體驗,讓人絲毫沒有吃素的「禁欲感」。
你知道嗎?印度其實沒有咖哩
在進入正題之前,必須先提醒一個重點,說到印度料理,人們直覺會想到「咖哩」(Curry),但其實印度的飲食文化中,並沒有任何一道菜被命名為咖哩。
這個名詞是英國人殖民印度時期,對於印度各式各樣以香料調味製成濃稠醬汁料理的統稱,由於印度有數不清的菜色都類似於這種湯水、醬料的形式,而它們都有各自的印地語名稱,在不願深入理解、各別翻譯的情況下,殖民政權便把它們全部歸類成一種叫「咖哩」的食物。
然而對於印度人來說,他們的飲食裡根本不具有「咖哩」的概念,每道菜都有它自己的名字和作法。因此本文會避免以「咖哩」稱呼任何一道菜色。
印度素食料理的靈魂食材:小扁豆
在印度料理中處處可見的主要食材就是小扁豆(Lentil),小扁豆屬於豆科家族,種類可依尺寸、有無去皮等而分,多達二、三十種,最常見的顏色則有黃、綠、棕、橙和黑色等。它的蛋白質含量佔豆類排名中第 2,僅次於黃豆,又富含葉酸、硫胺、泛酸等維生素 B 群,以及鋅、鐵等微量元素,是充滿營養價值的食材。
儘管家家戶戶幾乎每天都吃得到以小扁豆製作的家常料理,卻從來不會令人感到無聊,因為它有千變萬化的烹調方式,它可以稀如湯水或濃稠如燉菜醬汁,也可以製成口感扎實的小點心,再加上不同的香料調味,印度各個地區因而發展出各式各樣的小扁豆料理。
製作小扁豆料理有一道常見的工序是 Tadka(英文 Tempering),意指將乾燥的香料在熱油中慢煸,一般會使用植物油或清澄奶油(Ghee),富含香氣的油脂連同香料,將作為烹調的基底,或是最後淋在成品上作為調味用。
最基礎的小扁豆料理作法是,將小扁豆連同薑黃、鹽在水中煮滾後慢燉至軟爛,在快要起鍋前加入孜然(Cumin)和阿魏(Asafoetida,一種具刺激性氣味的香料)的 Tadka,最後盛盤上菜前也可以再加入些許以清澄奶油和辣椒粉製成的 Tadka 調味。
以下是幾種非常知名的小扁豆料理:
Dal Tadka 北印黃豆湯
雖說翻譯成「黃豆湯」,但其實是一種濃稠的醬汁,為主要盛行於北印的料理,通常會搭配羅提(Roti)和恰巴提(Chapati)這兩種印度薄餅,或是與印度香米、孜然飯等一起食用。Dal 就是印地語的「小扁豆」之意,所以這道菜顧名思義就是「以香料熱油調味的小扁豆燉菜」。
製作 Dal Tadka 時,會加入切碎的洋蔥、番茄、綠辣椒和薑,與黃色品種的小扁豆一同烹煮。將 1 杯洗淨、泡過的小扁豆置於鍋內並放入上述材料以及 1 茶匙薑黃粉、一小搓阿魏粉,加入 4-4.5 杯水,拌勻後燉煮至豆體糜爛,期間可適量加水調整稠度。最後灑入葛拉姆馬薩拉(Garam Masala,一種綜合香料粉)、碎裂的乾燥葫蘆巴葉、新鮮切碎的香菜和鹽,調味完成,出餐前淋上以孜然、乾辣椒、阿魏和蒜末慢煸成的 Tadka,便是最基本的 Dal Tadka。
Sambar 南印桑巴湯
南印則盛行一種更稀薄的蔬菜醬汁,名叫「桑巴」。通常會依各家喜好加入秋葵、胡蘿蔔、洋蔥、番茄、茄子、長豆、辣木籽、瓜類等蔬菜一同熬煮,成品會搭配香米飯、米漿糕(Idli)或多薩(Dosa)等米食一起食用。
製作桑巴的小扁豆種類,一般會使用去掉種皮的木豆子葉(Toor Dal,英文為 Split Pigeon Peas)。另外還要準備桑巴粉,基本成分包含烘過的小扁豆、乾辣椒、葫蘆巴籽、香菜籽、阿魏以及咖哩葉,也有些人會加入孜然、黑胡椒和肉桂等香料。
桑巴的作法是將洗淨的小扁豆單獨煮至軟爛,另外起一大鍋水加入想要的蔬菜、羅望子果肉、桑巴粉、薑黃、鹽和阿魏一同燉煮至蔬菜半熟,接著倒入已經糜爛的小扁豆泥,繼續烹煮至蔬菜軟嫩。最後同樣會以香料製成的 Tadka 調味,像是芥末籽、黑豆、乾辣椒、炸過的咖哩葉等就是其中一種專屬於桑巴的 Tadka 組合。最後上菜時,通常還會以新鮮的香菜或咖哩葉裝飾。
Medu Vada 南印炸扁豆團
這種狀似甜甜圈的炸物,主要成份完全是小扁豆,有些人會加點米漿,但絲毫沒有小麥。Medu Vada 是南印度最受歡迎的點心之一,一般會在早餐的時候搭配桑巴食用,或是任何時間想吃就吃的零嘴。豆泥炸過的嚼勁,加上香料的調味,可說是一種療癒系美食。
將去皮的黑豆子葉(Urad Dal)洗淨後,泡水靜置至少 4-5 小時,否則成品會過於僵硬。接著將小扁豆瀝乾磨成糊,期間可視情況加點水調和,然後依喜好以洋蔥末、薑末、孜然、研磨黑胡椒、咖哩葉、綠辣椒、葫蘆巴籽或阿魏等香料食材調味,最後將調味過的豆糊捏成甜甜圈狀,炸至金黃。
印度乳酪 Paneer
說到印度素食,另一種不能不提的食物就是印度乳酪(Paneer),這是一種由凝乳製成的未熟成軟質乳酪,口感近似扎實的板豆腐,遇熱也不會融化。通常會使用來自蔬果裡的酸性物質來使之凝乳與乳清分離,像是檸檬汁。
由於十分具有飽足感,因此也廣泛運用於印度的素食料理中,特別是北印度的料理。可與其他食材搭配製成有濃稠醬汁的菜色,或與蔬菜串起來放置於 Tandoor 土窯中烤成串燒。
最知名的 Paneer 料理包含香料奶油乳酪(Paneer Butter Masala,Masala 為印地語中對香料的統稱),這道菜以柴桂葉(又稱印度月桂葉)、肉桂、綠荳蔻和丁香等香料,搭配番茄、洋蔥、腰果和鮮奶油等食材製成奶香濃郁又滑順的醬汁,Paneer 則取代肉類成為菜色的要角。
另外還有菠菜泥乳酪(Palak Paneer,Palak 即為菠菜),這道料理的基底就是大量的菠菜與番茄、薑、蒜和綠辣椒打成泥,再和 Paneer 一起烹煮。菠菜泥細緻的程度,可依照喜好調整,保留一點纖維感,會讓菠菜的風味更為突出。
而串烤乳酪(Paneer Tikka,Tikka 即為醃過的蔬菜、肉類再拿去燒烤的烹調方式)則更是一道讓人忘記自己在吃素的料理,將 Paneer 與洋蔥、紅椒、青椒放在以優格和多種香料混合而成的醃料裡,醃製 1-4 小時,放隔夜更為入味,接著將醃好的食材穿插串起,以攝氏 230 度烘烤約 10 分鐘,最後再提高溫度,約 2-3 分鐘讓 Paneer 呈現微焦的狀態,美味與視覺效果都提升。
南印的素食早餐
相較於北印度有豐富的薄餅選擇,南印度則是以米食為主,除了經常食用蒸煮的印度香米飯,更有多種以米漿為變形的食物,特別是在早餐的選擇上相當多元,並在庶民生活中佔用重要地位。
多薩 Dosa
名聲最響亮的早餐餐點當屬多薩(Dosa),這是一種混合米漿和小扁豆泥所製成的薄餅,米漿與豆泥的比例約為 4:1 或 5:1,兩者混合後的糊狀物需發酵隔夜方能使用,若是炎熱的夏季,發酵時間則可縮短為 4-5 小時。
發酵後加入適量的水讓米糊達到理想的稠度,接著在熱鐵板上抹點植物油或清澄奶油,將米糊以杓子在鐵板上均勻抹開成圓形,厚度可自行調整,能厚如美式煎餅,也能是薄脆的口感。
多薩必須趁熱上桌,可以對摺將香料馬鈴薯覆蓋其中,也可以捲起來像捲餅,通常會與各種沾醬(Chutney)一起食用,也能搭配桑巴。
烏瑪 Upma
製作烏瑪(Upma)最常見的主要食材其實是杜蘭小麥粉(Semolina),但有些南方地區也會以粗磨米粉來做。大多數印度早餐的菜色在前置作業或烹調上都很費時,烏瑪是少數幾項可在 20 分鐘內完成的料理。
首先將杜蘭小麥粉在乾鍋裡烘過,這是使成品鬆軟、不會過於黏稠的重要步驟。用另一個鍋以熱油將香料、小扁豆、洋蔥和薑等食材翻炒,接著加入水煮至沸騰,然後緩緩倒入乾烘過的小麥粉,一邊慢慢攪拌與其他食材混合,直至小麥粉吸收了水份而變得鬆軟。
上菜的時候通常會以一個碗狀倒扣的方式呈現,也可以鬆散地裝成一盤。這道料理的作法同樣很自由,可因為蔬菜、香料比例,以及水量而有不一樣的版本。
白米糕 Idli
白米糕(Idli)是一種略帶鹹味的蒸米漿糕,形狀類似閩南、客家的粿,口感則有點像發糕。它的主要成份與多薩類似,只是米漿與豆泥的比例不同,同樣要經過發酵的程序。
發酵後的米糊會放在特製的模具裡,於特殊的蒸籠裡蒸熟,歷時約 10-25 分鐘,依米糕的大小而定。由於白米糕是近乎無味的主食,勢必要與風味強烈的其他菜色一同享用,最普遍的就是配著桑巴吃,也可以與各式各樣的沾醬搭配。
印度料理中如此豐富多樣的素食選擇,使其在西方的素食族群裡大受歡迎,接下來還會介紹幾間英國著名的印度素食餐館,在英國節節上升的素食人口中,這些辛香熱辣、溫暖療癒的印度料理如何虜獲素食者的心?敬請期待。
-end-
部分圖文資料引用自網路,僅作資訊分享與傳播,未涉及商業用途。首圖來源:Quora
湘味小馆 厨师长
澳门新濠天地度假酒店 SousChef
李记搅团 热菜厨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