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為家庭聚餐、街邊小吃的節令料理,幾乎沒有餐廳會想不開把費事、價格相對親廉的潤餅放上菜單,山海樓不僅這麼做,還做出潤餅史上的極致。
誰能想到,令山海樓行政主廚、廚齡超過 30 年的蔡瑞郎都差點舉白旗投降的料理──竟是一道傳統小食:潤餅。
這道源於閩南,由寒食衍生而來的清明節令料理,因備料費工、品項繁瑣卻又賣不及高價的特性,長久便是以家戶為單位的特色吃食,僅在少數店家、街邊攤販專賣;極少有餐廳願意將之放入菜單,更別說是一間 Fine dining 餐廳。
再加上,潤餅的口味,不只能戰南北,甚至每個家庭皆有獨特的吃法或菜料組合,代代相傳形成專屬的正統。山海樓如何兼容此一特質,創造出口味上的最大公約數?又是如何把這道存於日常記憶的街邊小食,升級成一場高檔「潤餅宴」?
一捲潤餅記錄一個家的歷史
說到潤餅的由來,最早可追溯至唐宋的春盤風俗,在明清之後更發展出清明吃潤餅的食俗。
潤餅在不同地方有不同名字,在廈門、同安一帶稱「薄餅」,漳州稱「潤餅饃」,福州稱「春餅」,而在金門則有「七餅」、「擦餅」之名。
餡料吃法也因地制宜,例如在廈門,有些家庭會把所有材料燴炒熱食,台灣則接近泉州,每樣餡料分別炒製後,擺列一席涼著吃。各地還有特色的配料調味,像是廈門會用燉爛的高麗菜、荷蘭豆,夾入碾碎的貢糖,而台南除了必放海鮮,皇帝豆也是地區的代表性配料之一。
因此,飲食作家陳靜宜就在其作《喔!臺味原來如此》中主張,一捲潤餅就像沒有文字的族譜,可以讀出一個人的身世。
但更有意思的是,即便是同一地區,各家戶的潤餅風貌也十分歧異,作家韓良露就曾走訪廈門、安海、泉州等地區,踏查各地區潤餅形貌,沒想到隔個街巷,配料吃法便大相徑庭,有的佐醬為甜麵醬,鄰居卻是放山葵,就連搭配湯品也各自為政,從魚丸湯、蘿蔔湯到浮水魚羹都有。難怪她說,潤餅並無定於一尊的正宗,「實踐久了,自己就成了傳統。」
來自高雄的古董食器藏家昉小姐,至今每年清明都在台北家中舉行潤餅宴,這是她與同樣北漂的家人們相聚的重要時刻。
她說,自己的潤餅是傳承姑姑的南部口味,蔬菜肉品幾乎以清炒、汆燙為主,必有鮮燙白蝦、白切三層肉、清炒蒜苗、高麗菜、蛋絲等,最後撒上綿綿白糖。其實姑姑的食譜還多了一件油麵條,但因飲食習慣改變,是她唯一省略的配料。
昉小姐還提到,以前只會在家族掃墓的時候吃潤餅,是非常私密的家族記憶,不會招待外人。早先沒有研究飲食文化時,也沒想過其他人家中的潤餅會長得不同,「第一次在台北見到包炸蛋酥、炸紅糟肉的版本,真的嚇了一跳」,至今依然吃不慣北部口味。這也足見潤餅的審美深受家庭影響。
山海樓如何昇華代代相傳的滋味?
正因潤餅反映家的記憶,山海樓設計的潤餅宴,以其經營人、永豐餘生技總經理何奕佳的自家口味為原型。她的父親來自台南安平,母親則是台中人,何家潤餅偏南部本色,沒有紅糟肉,只放肉絲,但重視海鮮滋味,烏魚子、劍蝦是必須。
特別的是何家的吃法,她說,媽媽家中習慣在潤餅皮上疊一片茼蒿或菜葉,避免餅皮鋪上其他食材而濕軟糊爛;且家人還添加巧思,將青蒜切剪成刷子的模樣,在潤餅填料包裹前,用它塗上一抹甜辣醬,不單增加風味,還可作餅皮的黏劑。
基本概念確定了,再來則是風格。米其林一星的山海樓主打手工精緻台菜,標榜「推開大門彷彿走進 1930 年代台灣富貴世家」,這回要把潤餅登上正式筵席,何奕佳特別囑咐:不要小清新。
為了找到專屬潤餅的華麗,又不脫其傳統印象,山海樓整整籌備超過一年,背後是一連串的試驗與取捨。
蔡瑞郎以關鍵的「海鮮」元素為例,他想過使用龍蝦、鮑魚等食材入潤餅,但試過「龍蝦沙拉」或是以泰雅族香料「達那」(即刺蔥)與原豆純釀造醬油滷製的「達那滷鮑魚」,兩者都是概念完整的料理,夾入潤餅卻難以與其他蔬菜、醃物融合呼應。最後才決定以藥膳、18 年狀元紅蒸的龍蝦為要角,一來醉蝦不悖離台菜傳統,也可呼應紹興酒泡製的烏魚子。
山海樓也以蒜仁、白味噌、豆腐乳製作紅麴醬醃黑豬戰斧,兼容北部習慣,同時大器華麗;豆芽冰鎮以求香脆,菜脯講究發酵程度,蛋酥改成鴨蛋花,連花生粉都是嚴選現磨的黑金剛花生粉。甚至還為了潤餅宴訂製 18K 金鑷子供客人夾取配料。
但也有「做過頭」的例子,例如干絲本來設定以雞高湯與金華火腿同蒸,再以雞油翻炒成「雙色雞火干絲」,初始的立意良好,後續卻發現這些工夫反而壓過干絲的純粹豆香,最終又折返採直接煸炒,保留傳統潤餅的原味記憶。
讓主廚做到發瘋的潤餅宴
然而,最難的是精準執行。其實,潤餅之所以多為街頭攤販專賣,原因即是配料多為手切細絲,需費大量人工,但用料又屬常民食材,價格相對親廉。多數餐廳在有其他菜色的情況下,不可能自找麻煩,把費工價廉的潤餅放進菜單。
「真的做到我要瘋了!」蔡瑞郎甚至坦白,這是他第一次在受訪場合說出這句話。
蔡瑞郎解釋,潤餅執行之難,首先,廚房在餐期前,除了要準備本季菜單材料,還要額外費時備料;再者,餐期間的分工、流程也要緊密熟練,從分工炒料到盛裝特定食器都要嚴密監工,尤其,山海樓為了寓教於樂,潤餅宴還特製一款插畫菜單,潤餅之外共計 13 種配料一一羅列,客人只要一比對,即知是否缺漏,執行起來不可輕忽。潤餅宴上線前,廚房內部模擬出餐次數,多到數不清。
不只是內場勞力費心,外場也有學問。首先,潤餅宴雖主打 DIY 體驗,但外場仍要熟練潤餅包法,一來現場教學示範,二來要察覺客人的需求,適時介入協助。
且此次潤餅宴還納入 pairing 概念,提供台灣地酒餐酒搭配或無酒精調飲搭配。前者為侍酒顧問何信緯(Thomas Ho)挑選山海樓與台風造酒聯名的柚花烏龍茶啤酒「山蘊」、霧峰農會酒莊以霧峰香米釀造的純米吟釀「不染」;後者找來 2022 年榮獲亞洲 50 最佳酒吧「 最佳永續酒吧獎」、Bar Mood Taipei 創辦人吳盈憲(Nick Wu)創作兩款無酒精調飲,一是金萱茶、紫蘇調製的「海潤」,搭配醉龍蝦潤餅;二是四季春茶與洛梅組合的「山嵐」,可與紅麴燒肉潤餅佐用。這也是潤餅宴的外場任務。
為何一家餐廳要這麼「自討苦吃」?何奕佳、蔡瑞郎的答案不約而同:「想把傳統找回來。」
何奕佳坦言,工商社會的環境下,傳統家庭禮俗日漸淡薄,潤餅宴的初衷,除了復刻她記憶中的味道,更重要的是留住一家人圍繞餐桌周圍,動手包潤餅的樂趣與情誼。讓這項具有儀式感的美食,別太快消失在飲食西化的社會之中。
-end-
首圖及全文攝影:Charl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