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爆双脆是否脱胎于油爆肚片?这层渊源已如雾里看花。曾请教过几位老师傅,他们也只是讳莫如深,顾左右而言他。
唯有一点确凿无疑:这道鲁菜,是厨艺巅峰上的一道险峰。非二十载锅勺沉浮,绝不敢轻易染指。其难,难在火候与选料的毫厘之间。火候的极致,是追求那“脆而不韧”的神韵。通俗讲,肚仁入口,齿间相合,必须是干净利落的“嘎嘣脆”,爽滑弹牙;若带出半点“嘎吱”拖沓之声,便是火候已老的败笔。这是一道与时间赛跑的“快菜”——厨师在灶前要快如闪电,食客在席上更要争分夺秒。一旦席间觥筹交错、谈兴正浓,耽搁了入口的时机,纵使大师傅爆炒得再妙,那盘中美馔也抵不住余温的侵蚀,芳华尽失。
曾在“凤冠居”孙大厨的灶台边,得以窥见这道传奇的全貌。从处理食材的精细,到改刀的利落,再到过油的决绝与爆炒的雷霆万钧。熊熊烈火,滚油翻腾,食材投入,瞬间即出,时间须以秒计!留底油爆香葱姜蒜,旋即倾入主料,烹入碗汁,一气呵成。就在那烟火缭绕的灶旁,迫不及待地送入口中。滚烫的肚仁在唇齿间跳跃,趁热力未消,上牙打下牙,“嘎哒”一声脆响迸裂开来!那极致的脆嫩爽滑,瞬间充盈口腔。肚仁与鸡胗花,碎刀口里锁住的鲜汁,裹挟着微微葱香,倏地滑入喉腹。那一刻的满足与酣畅,远非正襟危坐、寒暄客套的宴席所能企及。
据典籍所载,“油爆双脆”源起清中期,初名“爆双片”,甫一问世便声名鹊起,引得达官显贵竞相尝鲜。厨者将猪肚、鸡肫(或鸭肫)片得薄如蝉翼,入滚油瞬息即熟,口感既脆且嫩,“油爆双脆”之名遂不胫而走。其美名随南北客商、饕客流传,终至京师,风靡京城。东北、江浙的知名酒楼,亦纷纷奉上这道鲁菜翘楚,使其成为名扬海内外的鲁菜代表。清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早有精妙记述:“将猪肚洗净,取极厚处,去上下皮,单用中心,切骰子块,滚油爆炒,加佐料起锅,以极脆为佳。此北人法也。”足见其时技法已臻化境。更有慧心厨者,将猪肚与鸡(鸭)肫同烹,滋味愈鲜。此馔绝妙处,尤在那一白(肚仁)一红(鸡胗)的色泽交映,如美玉与玛瑙辉映,未食已先夺人眼目,勾魂摄魄,堪称色、香、味、形俱臻上乘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