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45
8
7

掌纹里的“三味勋章”:一道老茧的中西厨艺修行

关注

武世松

石家庄新东方中等专业学校 教师

左手掌心从虎口延伸到无名指根,有块不规则的老茧,摸起来像拼接的“三色布”——靠近虎口的一侧硬得像碳钢刀背,中间段带着揉面的细纹路,指尖处还留着点裱花袋勒出的浅痕。这不是普通的老茧,是我从中餐、西餐到西点,再到讲台的17年厨艺路,最鲜活的“见证者”。

2006年刚钻进中餐课堂,这道老茧先烙下了“烟火印”。每天握着1斤重的中餐刀练“蓑衣黄瓜”,虎口要死死顶住刀身控制力度,练到第三天就磨出了血泡。我裹着纱布继续切,直到血泡变成硬茧,终于能让黄瓜切而不断、翻卷自如。师傅当时拍着我的手笑:“中餐的‘稳’,先得让手扛住刀的劲。”这枚老茧的“刀痕侧”,成了我叩开中餐大门的第一份“投名状”。

2011年闯酒店西餐后厨,老茧又添了“精致纹”。做法式煎鹅肝时,单手颠铁锅控火,锅沿反复蹭过掌心,让老茧多了层金属磨出的光泽;揉丹麦酥面团时,手掌要推着面团反复折叠,老茧中间段被揉出了细密的纹路,连黄油的香气仿佛都渗进了茧里。有次为了赶圣诞套餐,我从早8点煎牛排、揉酥皮,到凌晨才停下,掌心老茧传来熟悉的钝痛时,桌上已摆好40份西餐。当看到客人举着酥皮塔拍照时,我忽然懂了:这老茧不是磨损,是跨领域“过关”的证明——它越有层次,我对中西食材的掌控就越精准。

2016年站上河北新东方的讲台,这道老茧成了“教学尺”。教中餐学生握刀时,我让他们摸老茧的“刀痕侧”:“你们看,这硬的地方,就是每天顶刀练出来的‘稳劲’;”教西点学生裱花时,再翻出老茧的“裱花痕”:“这道印子,是当年握裱花袋练到指节发酸磨出来的。”有个学生既怕中餐的刀工、又怵西点的揉面,我把掌心凑到他眼前:“你看这老茧的每一块,都是我当年‘怕’但没放弃的证明。”如今带过16个班、500多个横跨中餐、西餐、西点的学生,每次看到学生掌心冒出带着“三味痕迹”的淡色老茧,我就知道:不同菜系的温度,正通过这道老茧,从我的手里,传到他们的手里。

现在切中餐的姜丝、揉西餐的面团、挤西点的奶油时,指尖划过这道老茧,还能想起第一次切蓑衣黄瓜断成段的沮丧、第一次烤可颂烤塌的慌张、第一次听到学生说“老师我中餐西餐都能做了”的感动。它不是光滑的掌心,却是我最珍贵的“勋章”——从对着中餐灶台手足无措的学徒,到能跨三大菜系传授技艺的教师,我的厨艺路没有捷径,都藏在这道老茧的每一寸纹路里。

如果您觉得我的作品还不错,欢迎赞赏
更多... Ta的作品
相关报道
赞赏的收益归菜品出品人所有
line
QQ空间 QQ群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