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8日上线的“名厨”王义均专访
对,问题就是这个!仅仅因为他是大师吗?无疑,这是一个充足的理由。但我们发现自己错了,就像中国的院士,明明已经不搞科研、不做实操了,可他的存在感不是因为现在是院士,而是因为曾经“不是院士”。你看,王义均的初始化状态,无非就是一个逃荒北上、为求温饱而谋生机的“打杂小儿”。
那个年代,“打杂小儿”遍地都是,有的浑噩终老,有的亡于战祸,多灾多难,每个人的命数飘忽不定,能够连成一线、终有所成并见证一段完整历史的“打杂小儿”如王义均者,十分罕见,所以,说王老爷子是现代餐饮乱象背后真正的“稀缺资源”,说王老爷子是鲁菜菜系传承唯一完整的基因片段,真的一点也不夸张,虽然他在84岁高龄接受采访时一再强调:低调、低调……
▌作为一个Chef,没什么可低调的
1930年,丰泽园挂牌营业。1946年,王义均入驻丰泽园。20世纪50年代,私有化改造下丰泽园成为“国有资产”的一部分,并受荫于此躲过了“文革”浩劫,直至改革开放,矗立在珠市口默默见证着86载阴晴圆缺、人来人往。而王义均对丰泽园也是不离不弃,或者可以这么去理解,如果他离开了,他就不是今天的王老爷子了。
(1986年,王义均从美国回来后的留影)
到这里,我们又犯了一个错,妄图用两千多字的短文为王老爷子的一生作注。2000多个汉字,实在太轻了,所以,后期我们在标题上用了一些重量级的词汇:洪荒之力、普世价值,又用了一个极具反差的词:手艺人。
就算现在,一个Chef,一个靠手艺吃饭的人,可以轻到只是后厨的一个掌勺人,你说一个勺,能有多重呢?但你同时也轻看了这样一个事实:你所尝到的美滋滋的好味道,是在经历上千次掂锅的磨练中养成的。而我也实在看不惯那些动不动就跟Chef撕逼的“好事者”。所以,王老爷子,作为一个Chef,没什么可低调的,你看,梅兰芳、谭富英、尚小云、程砚秋、张大千、齐白石……他们都曾经是你的座上宾,当然,他们也都是有修养的食客,这样的氛围才是“河蟹”的味道吧。
▌耄耋老者依然没有放弃对餐饮现状的思考
比如,现代调味料在为厨师减负的同时,也带来“作假”的灰色空间,保证食物安全,厨德是前提,但调味料生产企业严控质量也很关键。
换作以前,没有大棚,都是有机,即时即食,可能会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却绝没有“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机会”。
比如,在温饱已经不成问题的情况下,年轻人选择“勤行”,一定要想清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心不在焉求成心切,都不是厨师这一行当的“特色”。
(采访时抓拍,我们觉得这一张的眼神和动作最有意味)
第二次回访时,王老重复最多的词汇是“现代社会啊”、“这个年代啊”、“现在啊”,听上去轻描淡写,实际的意思却可能是:行业的萎缩、人才的短缺、盛行的功利主义,正在侵害餐饮之躯。而一个真正创造美食价值的优秀Chef,为什么既默默无名又独自偷欢?我们需要一些平台,一些声音,为这种价值提供真实的“秀台”。
▌我们最想做的,是为王老出一本全新自传
虽然王老爷子出过一本自传,但我们依然心有不甘,我们依然想重新立传,从一个Chef的视角,从一个Chef为其奉献一生的餐厅的视角,还原一段微缩的历史,一段鲁菜菜系不可多得甚至错过便不可还原的历史,一个Chef成为大师的历史,一个Chef应该获得的被当今社会所认同的存在感。
在迄今为止采访的所有老头中,王义均是我碰到过的唯一的Chef,他与黄永玉一样,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IP,虽然一个是“勤行”,一个是“艺行”,但到了这个年纪,行伍的区别已不重要……
雾霾触发了王老爷子的气管炎,采访当天,他已经消了10天的炎,精神状态也明显不如前两年,用他的话说:“心气儿没以前高了”。一周后再次拜访时,王老爷子依然未痊愈,不过,还是摘下眼镜,盯着我们两千多字的稿子逐字逐句进行确认修正,看得出来,他很在意自己的过去,不允许有“一字一句”的偏差。
(王义均对“名厨”稿件逐字逐句修改的笔迹)
而对于我们想做的事情,最终还是搁浅了。
是为后记,以为想念,但得续传!
撰文:蒋P
摄影:路小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