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之外,为你盘点现场不能错过的亮点!
2017年11月17日-18日,“麦德龙杯”第四届全国名厨烹饪邀请赛在山东济南举行,比赛由中国烹饪协会主办,中国烹饪协会名厨委员会承办,吸引了来自全国多个地区的200多名厨师参加。本次比赛共选拔最具推广价值奖33名,最佳出品创意奖32名,最佳呈现奖25名,最具特色奖27名。
作为一次名厨邀请赛,比赛的菜品展现着更多的传统技艺,也更接地气,一场精彩直播外,名厨也采访了诸多选手、评委,为你呈现比赛背后的精彩故事(点击图片,观看直播回顾)。
传统烹饪技法的多元展示
“我们的比赛,更多是为了呈现更多优秀的烹饪技艺,”据中国烹饪协会名厨委员会(下文简称中国烹协名厨委)常务副主席贾传刚介绍说,“比赛报名有着很严格的审查条件,提报的菜品也要具有很高的含金量。”
在现场,我们能看到比赛的选手多为星级酒店、餐饮企业的行政总厨、厨师长,有着较为深厚的烹饪功底,这些烹饪技艺延伸到参赛菜品中,让人赞叹于厨师们对于刀工、火候的把握。
来自泰安的选手李鑫,从厨近30年,19岁学厨,在济南跟着众多老师傅学鲁菜,多年磨练,自有一番功底。此次比赛,他带来的一道㸆金瓜,原料仅为糖、地瓜和水,但却考验火候。
地瓜修成橄榄状,挂上晶莹的糖浆,拼成花形,琉璃核桃摆成假山石,简约又不简单。“用糖的火候,要非常注意,不能滚开,呈现鱼眼泡最好;加热过程中,糖的黏稠度将地瓜的水分逼出来,让口感更像烤地瓜;修成橄榄形的地瓜,两头非常尖,下到锅中要非常小心,既要挂满糖浆,又要不破坏形状。”
据李鑫师傅介绍说,白糖在加热过程中,会呈现糖稀、挂霜(白糖重新以结晶体的形式析出,覆盖在食材表面)、琉璃(糖液变成浅棕色的透明玻璃体)、拔丝、糖色五个阶段,这道菜以糖稀这个阶段为时间点,稍微有一些水分时就起锅,地瓜熟了,汤汁也收好了。
本次比赛的评委之一,中国烹协名厨委副主席黄平也在采访中表示,“菜品是厨师们自选的,很多菜都是店中畅销的,已经比较完善了。”很多保留传统技艺的菜品,让他印象深刻,“一道来自新疆,烤羊腿包裹着面团,二次加工,火候把握非常重要;另一道就是黄河大鲤鱼,造型上做了改良,原本平躺的鱼‘立’了起来,如跃龙门一样,富有动态。”
菜品更接地气、更有特色
近几年,据行业发展和厨师需求,中国烹协名厨委举办比赛时,更加侧重于搭建一个平台,供厨师交流学习,“过去搞比赛,为了检验大家的技术水平,把交流与互相学习放到了次要的地位。”中国烹协名厨委主席高炳义介绍近几年的比赛趋势时这样说道。
通过比赛,各地、各个菜系的厨师能够展示自己拿手技艺,在现场我们不仅能看到各地特色食材,泰山的泉水、白菜与豆腐、新疆的羊肉、广西的芋头、野生菌菇,更有各地名菜,如天津的罾(音zeng)蹦鲤鱼(以带鳞活鲤鱼炸溜而成,上桌后趁热浇以滚烫卤汁,因其成菜后鱼形如同在罾网中挣扎蹦跃得名)、新疆的过油肉(羊肉切片,拌入淀粉和酱油,过油后与其他辅料一同煸炒),让众多参赛、观赛的厨师能够开拓视野,有所启发。
“适应经营,方便操作”,据高炳义主席介绍说,这是近几年举办比赛的基本原则,让菜品更接地气,“选手们拿来的作品,要符合这个原则,才能够让大家互相学习”。
“注重食品安全,不随便使用添加剂,也不使用国家明令规定保护的原材料,不使用高档的食材。”这些原则也在比赛规范中明确提出,“我们行业的比赛,不单纯是一种形式,更要起到一种导向作用,潜移默化影响到我们厨师的日常工作中。”
可追溯的食材来源
本次比赛选用了麦德龙的巴沙鱼柳、冰鲜三文鱼柳、特制一等粉和牛后腿四款食材进行了指定菜品创作,为大众呈现了一场健康、安全的盛宴。
近些年来,麦德龙一直深耕餐饮领域,以实现与厨师的深度互动,打造餐饮学院,赞助烹饪比赛,开发质量高、定价低的自有品牌,更为重要的是提供有品质保障的原材料。
随着绿色、有机食材越来越受到重视,从农场到餐桌运动的不断流行,麦德龙中国总裁席龙介绍说,麦德龙在不断尝试,以应对快速变化的餐饮市场,“从2007年开始,我们成立了一家农业咨询公司’麦咨达’,这家企业会从农户到加工企业,进行统一培训,通过他们,建立一个全程监控的可追溯系统,从农户到加工,到销售,所有供应链都能检测到。”在麦德龙超市,我们也能看到可追溯源头的二维码,通过扫描看到产品在生产和加工的情况。
此外,麦德龙的每个商场都获得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系统的认证,以预防性措施确保食品的质量与安全。HACCP系统则是主要用于航天食品的标准体系。
-end-
图片:大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