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星、入榜与缺席。
昨日的上海米其林指南发布会,大体如此。爆点也比去年多了点。
一星榜单中,5家餐厅新入榜,法餐、淮扬与潮菜,整体榜单终于有了一点多元化的雏形,与上海城市文化倒有了几分贴合,不知是真摸到了上海的脉,还是妥协了几分?
二星的榜单公布了一半,喜粤8号、御宝轩等老面孔依次上台。唐阁的突然出现,并未引起太大哗然,或惊讶。短暂掌声后,新面孔、新主厨上台,三星阵营只剩下了UV。
今日之榜单的探讨,或许可以从时间维度讨论,掉星早有先例,致命杀手还是菜品质量,多元也可与上海的餐饮起步互为镜像。
掉星:菜品不稳定是致命伤
16年,唐阁在一片质疑声中领走三星,随后各路媒体,明察暗访,多给出了“不值当”的评价,成为当年最大的争议。第三年,终于落至二星。
此时,上台领奖的已不是前两年的谭仕业,早在17年底,爆出其主动离职。2017年年底,45岁的孙伟伦成为了上海新天地朗廷酒店唐阁的行政总厨,14岁入行,在利苑有过历练。
主厨的更替或许并不是餐厅掉星最直接的原因。主厨更替所带来的,是厨房的不稳定性,从团队配合到新菜呈现、调试,短则1个月,长则半年。
在米其林指南的评选标准中,餐饮水准的一致性占比非常大,倘若调整期赶上米其林指南密探来访,则很有可能是掉星的一大原因了。
米其林星史,掉星例子很多,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3年, 餐厅Gordon Ramsay at the London ,直接从两星跌出榜单。
06年,戈登·拉姆齐开了这家餐厅,在08年首次摘取二星。09年,他将餐厅卖给了一家当地酒店,但仍保留着他的名称。这之后, 他再也没有参与过餐厅的日常运营。
真不知道厨房里发生了什么,菜品的质量非常不稳定,米其林指南的负责人用餐后曾这样评论。而餐厅半年多的时间里,一直没有新主厨来帮忙管理后厨,将其引上正轨。
菜品的质量问题,是永远的问题。即便评判体系是外邦的,对菜品的严格要求也从不懈怠。
新入榜:终于摸到了上海的一点脉
第三年的上海米其林,以多元、活力和坚持为主题,落地上海两年,终于,终于摸到了一点门道。多元与活力,与上海这城市的餐饮文化极为契合。
自1843年上海开埠后,“十六帮别闹申城”,本、宁、徽、京、川、苏锡等餐饮派系相聚上海。餐饮热潮也是一浪兴时,一浪灭,从最初的安徽菜,再到苏锡菜、粤菜、淮扬菜和京菜逐渐兴盛。到了1930年代,苏锡菜馆占了大半江湖。
本帮菜的形成也是多元文化的产物,从本地农家菜发源,兼收了安徽、杭州、淮扬等特点而成,油爆虾、红烧肉等菜,也是一方山水一番做法。
此外,多元文化还催生了海派菜系,海派川菜如梅龙镇酒家、洁而精,海派西餐如天鹅阁西菜馆等。米其林榜单似乎像是百年前餐饮风云史里的一次小翻版,餐饮浪潮的迭代,到多元融合的新菜系,都有之。
新入榜的菁禧荟以新潮菜为主张,将粤菜大类下的潮州菜换了新面,以新潮手法来改造,普宁豆酱、菜脯等地方特色不断出现,并不断以潮州手法,如生腌、白灼、红炖等,来烹饪上海所能汇聚的极优食材。再如空降二星的新荣记(南阳路),以台州风味逐渐在上海站稳。
曾经粤菜半个天下的榜单局势已经渐渐瓦解,宁波、潮州、台州,这些不算强势的地区依旧输送出了特色鲜明的餐饮,淮扬、杭帮等经典菜系也在不急不缓地散着热。
加之众多国外的米其林摘星来沪造店,如新入榜的Le Comptoir de Pierre Gagnaire,便由名厨Pierre Gagnaire打造。
汩汩新力的推动下,才有了今日的百舸争流。多元或许不是米其林指南造就的,只是它给了一个具象的总结。
但,从未平静的上海餐饮圈,依旧冷酷无情,米不米其林,摘不摘星,都是昨日的酣梦。今早醒来,餐厅照开,临近的蟹宴菜单依旧要想,勤勉的上海餐饮人依旧在路上,所以上海才更好吃,更有趣的好吃,更好看的好吃……
-end-
图片来源网络,未做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