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App
返回

食知識,品味學:完美的白斬雞料理從雞肉選起

資訊 编辑/ Mokki 2019.06.24

雞肉的品鑑標準在於:水份、纖維、油脂。雞從飼養到宰殺不同的處理方式也會大幅影響風味。

有主廚問我,想煮出完美的白斬雞,該如何挑選雞肉?

不同雞種,水平試吃嚐味

我的回答很簡單,直接辦場品嚐會。於是所以,桃園的竹地雞、苗栗的御鳳雞、南投的黑羽大型雞、雲林的桂丁雞、台南的豐輝下營紅牌雞、台南的霸王黑羽小型雞、宜蘭的蘆花雞、台東的鬥雞,8 款全雞在餐桌上一字排開。

談美味這檔事,與其千言萬語,不如直接品鑑,但市場雞隻五花八門,要如何挑選樣品,才能聚焦品嚐效益?

挑選雞肉的「三八法則」

此時我會借用好友鄧學凱先生的概念,身為台灣最具規模的土雞屠宰廠總經理,談起雞肉總會提起「三八法則」,這是指消費者對雞肉的 3 個觀點,還有選肉需考慮的 8 個條件。交叉比對觀點與條件,自然能縮小挑選樣品的範圍,建立有效益的品嘗會。

3 個觀點指雞肉的「水份」、「纖維」和「油脂」,也就是評鑑雞肉的標準。

「水份」的高與低,也就是雞肉的保水性,事關肉質的乾柴或多汁。「纖維」的多或寡攸關咬勁硬度,有些菜餚追求軟嫩口感,譬如香港的油雞,有些需有嚼勁,譬如台式的三杯雞。「油脂」則泛指甜美度,探討此點要分兩部分,一是香氣的美好度,另一是油脂的分佈狀態,有些過量蓄積在雞皮下的脂肪,觀感不好,有些是均勻分散在肉中,簡稱多汁。

影響雞肉風味差別的 8 個條件:烹調、品種、環境、飼料、周齡、性別、屠宰、分切。

觀點不難,但若要追求公平性,就要考慮 8 個條件,這是指雞隻的「烹調」、「品種」、「環境」、「飼料」、「周齡」、「性別」、「屠宰」、「分切」。當評比樣品的條件越趨一致性,品嚐後的公平性自然較精準。

水煮白斬雞.jpg

王嘉平主廚調理的白斬雞,雞胸以 61 度、雞腿以 66 度烹煮放養 220 天的閹公雞。

以白斬雞為例,雞隻的大小重量,有時會決定「烹調」方式,或是悶煮或是蒸熟,肉甜自有差異。若是談論「品種」,中北部喜歡大型雞種,其中苗栗客家人又特愛閹雞,在嘉義以南,民眾則喜歡小型雞種,若是再探討雞隻品種的純化度,事項可就複雜無比。至於「環境」考量,就是行銷術語上最愛的放山雞、人道雞等,雞隻的活動空間,絕對會對肉質有影響。

「飼料」的議題在行銷操作上,最知名的當屬玉米雞,號稱吃玉米就讓雞皮變黃,這個觀點純屬迷思,吃玉米不一定會影響雞皮色澤,但不同的飼料配方,確實會影響肉質風味,有業者養蚯蚓或黑水虻,意圖增加雞隻飼料的動物性蛋白,也有極端的業者供給蜂蛹,號稱蜂蛹雞。在諸多條件中,最容易搞混的當屬「周齡」,雞齡越高,肉味越重,嚼勁越好,因此肉雞僅飼養 35 天,多數土雞需 75 天以上,至少達到性成熟期,許多攤商皆標榜 100 天以上,至於如何判斷,這就需要經驗了。至於「性別」則少有人談,雞隻過了性成熟後,公雞肉質較緊實,母雞則較滑潤,一般而言燉湯會用老母雞,因脂肪較多香氣較漂亮。

徐仲_雞_2.jpg

嘉義十甲牧場,凱馨實業放養的桂丁雞。

「屠宰」是少有人探討的關鍵,以往市場講究活雞現宰,但目前需經過有獸醫鑑定的屠宰場,需考慮的重點便在於屠宰時的溫度控制,諸如水冷或氣冷等降溫法,運送的冷鏈品管,絕對是影響肉質風味的要素。「分切」談的是部位,諸如品嚐白斬雞,光是雞胸就有里肌和非里肌的部位,品嚐時的部位要一致,這樣才能減少不必要的變因。

於是這般,3 個觀點 8 個條件,組成了「三八法則」,以此做為挑選雞肉與品嚐美味的參考,既有系統又簡單,在此推薦。

-end-

徐仲-繁体版.jpg

相關推薦
QQ空间 QQ群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