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返回

朱保、楊軍、杜建青:米其林一星大廚的敏捷與努力

国庆特辑 编辑/ Mokki 2019.10.08

巧心創造美味,全心投入星星到手擒來。

70 年,在时间长河里不过转瞬即逝,但在今朝却意义非凡。新中国餐饮正进入它蓬勃发展的第 70 年,超过 4 万亿的庞大体量吸引着米其林指南、亚洲 50 最佳餐厅、博古斯世界烹饪大赛等一系列国际参与者的目光。

异域食材纷纷涌入、餐饮巨头进军中国、食客口味日新月异,一幅壮阔的时代图景正在铺开。在这场变革时代的剪影中,人事物不断演变,但每个诸如你我的微小个体,都在以一己之力发光发热。

名厨特推出“中厨力量”国庆特辑,汇聚烹饪大师、四大菜系、米其林餐厅主厨等往期精彩人物内容,邀你一同见证匠心,为不断向上的中厨力量骄傲、喝彩!

米其林星光熠熠,照亮中餐廚師的遠大前程

自 2016 年上海迎來第一本米其林指南之後,廣州、北京踏上米其林星星的的涵蓋範圍。中餐的廚藝,中國各大城市的高端餐飲毫無疑問地進入了世界的版圖,讓更多的中餐廚師才華與努力,得以被肯定和理解,而上海、廣州、北京無疑成為與世界各大城市齊名的美食之都。

本文介紹三位才氣煥發、如日中天的米其林總廚師在摘星前後做的努力。他們是楊軍、朱保和杜建青。透過這三位一星大廚的廚藝養成過程和經營巧思引路,了解才華的肯定並非短期可成就,而是長期的積累、從細微處求好的心態可成,作為後進者的榜樣。

想好好做菜的廚師:一星鹿園總廚人朱保

朱保_2.jpg

鹿園的朱保是特別低調的那種人,他在意的是跟食物美味基礎有關的事,對於社交看得很淡。因此當他入選米其林指南並榮獲一顆星星的榮耀的時候,讓人形容他是「大器晚成」。

保師傅卻不這麼看,「我只是做好該做的工作,對食客,對廚師這個職業有所交代」,「所謂名氣是別人對我工作的認可,我很感激。但是回過頭來,我依舊只是一個想要好好做菜的廚師。」

從他 16 歲入行起,他首先去烹飪學校學習一年半,接著去了金陵飯店與丁山賓館。在他年少的從廚時光裡,大部分的工作都可以是重複的,可以說是枯燥、無聊。比如在金陵飯店實習的時候,有回來了日本團客,指名要吃獅子頭料理。他就在廚房裡紮紮實實忙上了一天一夜,剁肉、摔肉、捏丸子,完成了 360 顆獅子頭。不只做獅子頭、從零開始切肉絲直到切出一整個鋼盆、或是在熱水裡拆魚頭肉,都是無法省去的基本功。在這樣漫長的技藝養成練習裡,有些沒有耐性的人就辭職不幹了,朱保不但挺了過來,心思還愈發沈穩。這是從逆境中得到了心態的鍛鍊,奠定下未來晉升總廚應有的基本心態。

十一特輯鹿園獅子頭.jpg

鹿園出品的獅子頭

22 歲,他到了南京的留園美食中心,開始接觸到了一些自己過去前所未聞的高級乾貨食材,像是遼參、豬婆參、魚翅、花椒魚肚等。這段時間,除了學習新食材,他依然秉持著過去學習到的沈穩心態,即使留到深夜,也要把事情做好,得到了當時餐廳的兩位主廚的肯定,開始帶領他學習更多關於料理的知識。

關於這段打基礎的時間,朱保用一句「立碎金磚、靠倒玉柱」來總結。這是丁山賓館一位廚師長掛在牆上的字,朱保記了下來,當成他的座右銘。「日後再去想整個從廚的經歷,就會明白學廚其實是一個很枯燥、辛苦的職業,真的需要有這種毅力,才能走得更好。

朱保也提出一個說法,認為廚師的養成,需要時間的積累,很難一蹴而就。「對於廚師來說,快速成長不是一件好事。可能我這個人比較傳統,廚師沒有沈澱,就沒有創新」,「如果廚師們沒有自己靜下心去好好想,這個菜到底要讓客人感受到什麼,長期下來就會有局限,永遠是別人教你做菜。這樣以後面對新原料時,就會完全抓瞎。」朱保語重心長指出潛心積累帶來的好處,讓廚師更能夠在深厚的基礎上,一法通,變萬法。這也是對現在年輕廚師的一個呼籲——常常有年輕廚師工作了幾年「學了個外表的形」就想自立,但事實上對於底蘊還不夠深厚。

想要參考更多朱保的故事,不妨點擊此處查看。

花了 12 年才走到炒菜台前:南麓·浙里楊軍

楊軍_3.jpg

2020 上海米其林指南,介紹到南麓·浙里是這樣說的「店門低調,一不留神就很容易錯過。」雖然說低調,但是南麓·浙里在上海米其林指南中,已經 4 年蟬聯一星,來店裡用餐的客人,八成都是回頭客。

南麓·浙里的中餐行政總廚楊軍來自甘肅,卻做著一手地道的杭幫菜。這樣一個西北出身的漢子,能夠執掌出江浙菜的細膩,留下令人感動的料理本真,靠的是他多年不保留的努力。所謂的摘星與保星,是米其林主廚們得獎後的甜蜜與挑戰,而從默默無聞到指南上留名,楊軍這幾年來日日努力如一日。

楊軍從廚得很早,13 歲就和小夥伴兩人一起上了從甘肅前往杭州的火車,還是個半大孩子的他,對於往後學廚的辛苦,是沒有想到的。對他來說最苦的不是身體的勞累,而是在前兩年完全沒有人教他與烹飪有關的東西,「擦地板、通下水道、倒垃圾,每天做的都是這類事情,覺得離成為一名廚師還很遠。」沒有學習烹飪的機會,楊軍便自己創造。餐廳出門 5 分鐘就是新華書店,中午兩小時休息時間,別人都在睡覺,他去書店翻菜譜書自學菜式。

十一特輯楊軍金牌扣肉.png

金牌扣肉一直伴隨著楊軍的廚藝生涯

從開始學廚到真正到灶台前炒菜,楊軍整整花了 12 年光陰。他並不覺光陰虛擲,即使現在回望都覺得那是每一個學習中餐的廚師,不可或缺的經驗,「洗菜、打雜、切配這些過程看起來無聊枯燥,卻是作為廚師必備的基本功。直到今天,我都會告訴團隊裡的人,只有把這些基本功弄紮實了,以後的路才能走得更長更遠。中餐沒有捷徑可言。」「沒有放棄的原因是,我沒有後路。我問過自己,不做廚師,我又能做什麼?唯有把學廚之路,一條道走到黑。我也一直相信,做人就不應該給自己留後路。」

「我有個習慣,只要客人餐桌上剩下了三分之二的菜,我便會去瞭解其中的原因。首先要看是幾個人點了多少的菜品,如果不是點菜過多,而是菜品本身的原因導致剩菜,我會拿回來和團隊的人一起吃這道菜,找出原因。」楊軍對菜品的嚴格控制和精益追求,讓餐廳中很多限量菜都成為了暢銷菜。從顧客的食用反應得到最直接的回饋,這是楊軍踏實之處。

除了踏實,楊軍還是個特別事必躬親的人。他不在餐廳,就在去餐廳的路上,一個月僅有的 4 天休息時間,在通常情況下,楊軍選擇繼續工作。餐廳的大事小情,他幾乎都不放過。這樣的孜孜矻矻,才成就了南麓·浙里的高度美味成就不墜。

想要參考更多楊軍的故事,不妨點擊此處查看。

廣納海川、制定標準打造新潮菜:菁禧荟總廚杜建青

杜建青.jpg

杜建青是潮汕人,在上海這個以江浙菜、粵菜為大宗的餐飲市場裡,要用家鄉菜潮州菜做出一片天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頭腦清楚的杜建青自然知道。但他的新潮菜餐廳菁禧荟在拿到 2 年的米其林指南推薦後,第 3 年,就摘下了象徵米其林榮耀的一顆星。以新潮菜的概念在市場「傻傻地堅持了 3 年」,杜建青辦到了。

經商,對潮汕人來說,是本能。不同於其他的廚師,杜建青一直混合著商人跟廚師的兩種特質,早在 2002 年,他已經擔任過許多高級餐廳的總廚或是顧問,而他的從業經歷裡,他很熟悉受歡迎的粵菜、也熟稔細分的廣府菜、潮州菜不同的菜品風格。在這些菜系裡,究竟要選擇哪項作為自己餐廳的招牌風格,著實讓他傷了不少腦筋。

最後,他選擇大膽地回應自己的根源,也就是自己最有把握的潮州菜,並決心要把把融在生命裡的菜色做出大眾都能理解的傳統味,也就是「新潮菜」的誕生。

十一特輯普寧豆瓣_鹹肉炒白菜心.jpg

加入普寧豆瓣的鹹肉白菜心

只是潮州菜廣雜且親民,如何規整成適合高端餐飲的菜品?又如何讓人充分感受到潮州味道?日常運作中,保持出品的穩定性?這是杜建青在重新定義潮州菜,並以新潮樣貌呈現時需解決的問題。他希望以更廣博的視野來看待這個菜系,而非僅僅局限於本地。為了呈現最道地的潮州味,廚房團隊用的都是來自潮汕地區的餐飲人員。很多食材、調味料堅持從潮汕當地空運而來。即便蘿蔔、白菜等尋常之物,上海也能找到品質好的,運費甚至比材料費高,但他依舊堅持空運,就為堅持住原汁原味,不因異地而調整老味道。響螺、魚片、普寧豆瓣,這些潮州菜的經典食材,造就了新潮菜的味覺基礎。

但杜建青不只要傳統正宗的食材,他還要最好的食材。在他觀念裡,潮州菜的精髓就是搜集好食材,再用潮汕手法烹調。所以新潮菜廣納全球的食材,他從日本、澳大利亞‌‌、法國、‌‌美國‌‌、‌‌西班牙廣尋好食材,「在有限的渠道里,我們都是拿最好的,這是我的習慣,貴精不貴多。這種對‌‌食材的堅持,我們傻傻地堅持了 3 年多。」全球化的食材選擇提升了品質感,讓他心中所呈現的潮州菜,更有海納百川的姿態。

米其林評鑑的挑戰,還包含了「確保出品的穩定性」。菁禧薈的後廚團隊,大部分都是年輕面孔,「我希望能夠培養新的‌‌團隊,打造一個比較有活力的團隊出來,不那麼固執於之前的習慣」。最重要的是「能標準化的,盡量標準化」,3 年下來,餐廳整體品質在磨礪中不斷提升,可以感受到整體團隊質量上的精準與成長。這也就是 3 年內杜建青能夠摘星的關鍵。

想要參考更多杜建青的故事,不妨點擊此處查看。

追寻美味的故事从来没有尽头,不同时代和菜系下的命题也截然不同,置身于中国餐饮的全息图景中,祝福美食大千世界的從業人員,都能夠在「中廚力量」的圖文裡得到收穫。

-end-

毛奇簽名檔.jpg

部分图文资料引用自互联网,仅作信息分享与传播,未涉及商业用途。

相关推荐
QQ空间 QQ群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