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返回

名廚小聚:比摘星更重要的事

活動 编辑/ Atomy 2020.03.09

第 4 場名廚小聚,我們來到即將有米其林餐廳誕生的台中,與在地廚師聊聊料理創作與餐廳經營的想法。

名廚小聚是名廚 GreatChef 自 2019 年開始的重要社群活動。仿效歐美情感支持互助團體(supporting group)的形式,設計限定參與人數的業內聚會。參與的餐飲人士圍成一圈交流,並邀請一位豐富資歷的先行者,分享業內工作一路以來酸甜苦辣。是一個可以真誠分享、接觸平日因為忙碌工作無法認識的同行的好機會。

米其林指南無疑是台灣餐飲圈上半年最關注的盛事。今年評選範圍擴大到台北、台中雙城,除了為新榜單再添話題性,這個權威美食評鑑即將降臨中部,在地餐飲人無不緊張又期待。

1 月時,名廚曾在台北舉辦米其林主題的名廚小聚。為了讓台中廚師也能針對這個議題交流,名廚小聚因此加開台中場,邀請在中部耕耘的餐飲人,分享各自對於米其林、料理創作與餐廳經營的想法。

進入討論前,名廚請所有人分享自己喜歡的米其林餐廳與原因。大家推薦的餐廳遍佈海內外,如台北的二星 Taïrroir 態芮、瑞典三星 Frantzén、美國三星 Alinea、Eleven Madison Park 與 Atelier Crenn 等。

DSC05578 拷貝.jpg

開始討論前,名廚請所有人寫下自己喜歡的米其林餐廳與原因。

為什麼喜歡這些餐廳?大家分享的原因就更多了。「自然、精緻和美感的料理呈現」、「服務人員完全了解客人需求」、「強調使用在料理中的農產品」、「主廚個人特質明顯」、「喜歡餐廳的環境」、「不斷精進並追求挑戰」⋯⋯從廚藝、環境到服務,現場人員給出林林總總 25 個理由。

這些理由都是消費者喜歡一家餐廳的原因。身為美食評鑑機構,米其林自然也有一套標準,以下 5 項是公開的評分準則:

  1. 盤中食材

  2. 烹飪技巧

  3. 口味的融合

  4. 菜餚所展示的創意

  5. 菜品的持續穩定性

無論想不想摘星,餐廳都能用這 5 項準則來檢視自己的表現。現場許多廚師紛紛提出自家餐廳遇到的問題:人員流動導致品質不夠穩定、服務人員無法照顧到所有細節、SOP 侷限了廚師的創新能力與意願⋯⋯其中有業者提到,他們朝摘星努力,不只是為了成功後的宣傳效果,米其林的標準也能成為廚師的精進方向,讓他們看見自己與其他餐廳的距離。

這些是廚師們從廚房出發,在每天工作中累積出的心得。這次名廚小聚還邀請到《料理・台灣》雜誌總編輯李承宇,以台灣在地餐飲媒體的角度,與在場廚師分享他的觀察。

DSC05711 拷貝.jpg

這次名廚小聚邀請《料理・台灣》雜誌總編輯李承宇,以餐飲媒體的角度分享他的在地觀察。

米其林的緊箍咒

米其林星星無疑是餐廳的絕佳宣傳,但隨之而來的沉重壓力,讓某些主廚反而對米其林敬謝不敏,甚至發生過主廚因為掉星而自殺的事件。因此,在某次採訪南法三星餐廳「感官花園」(Le Jardin des Sens)的機會下,李承宇問了雙胞胎主廚 Jacques 及 Laurent Pourcel 對米其林的看法。

出身於米其林指南發源地法國,兩位主廚表示米其林的確是廚師職業生涯裡很亮眼的光環,有了它,你的名氣、業績與業界地位都能向上提升。但他們也慢慢感受到現在的廚師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越來越想做自己的菜,這些廚師未必願意遵照米其林的標準來創作。「你要拿到星級餐廳,某種程度上你要符合米其林的標準。如果要符合這樣的標準,或許你就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若餐廳成功摘星,米其林帶來的利弊影響都得一概承擔。李承宇以三星餐廳頤宮為例,在 2018 年台北米其林指南發布當天,頤宮領台的電話從下午響到深夜,服務人員一直到隔天清晨 6 點才處理完所有訂位。來客量竄升對餐廳業績是好事,但米其林星星也往往成為餐廳的箭靶,許多消費者開始用更嚴苛的標準檢視餐廳表現,甚至無理刁難,餐廳反而要花更多心力安撫、調適工作人員的情緒。

DSC05624 拷貝.jpg

與會人員輪流分享他們對米其林與餐廳經營的看法。

米其林的本心

當年米其林輪胎為了提高輪胎消耗率,想出以美食指南鼓勵大眾開車出遊的方法,第一本米其林指南因而問世。這份評鑑是為了消費者存在,並非為了主廚而生。因此,把料理做得精緻、做到好,服務、裝潢到位,這是米其林對餐廳的要求,也是食客希望獲得的餐飲體驗。

後來網路時代來臨,大家選擇餐廳的參考,已從米其林指南轉為各大美食網站,如今紙本指南銷售已大不如前。無論是接受各國觀光局資金挹注,或是削減人事成本,走過一世紀的米其林指南正力圖轉型。

IMG_5630.JPG

網路讓資訊搜尋更加便捷,米其林指南的重要性與銷售量因此受到影響。

加上近年「50 最佳餐廳」帶起的明星效應,許多主廚得飛到世界各地辦餐會、參加活動,透過曝光來增加媒體聲量,也才有較高機會得到米其林青睞。米其林離它的初衷是不是越來越遠,身處餐飲圈的從業人員要不要隨之起舞?李承宇認為這是參加名廚小聚的成員可以思考的事。

回歸初心

比起拿到米其林星星,回歸踏入廚房的初心、認識自己的特質、知道該走什麼樣的路更重要。李承宇以 RAW 的黃以倫和 Taïrroir 態芮的何順凱為例,黃以倫是「用功型」的廚師,他可以為了一個醬汁,特地到圖書館翻 5 位名廚的食譜,再綜合成自己的版本。何順凱從小就在各種烹飪競賽獲得佳績,李承宇不覺得他像用功刻苦型的廚師,但他會思考生活裡的味道是什麼,從經驗中發展出創作。

這次參加名廚小聚的餐廳形態各異,在座的廚師們有不同的個人特色。每家餐廳的發展方向也不一樣,有標榜明星主廚的,也有像鼎泰豐、欣葉這樣的餐廳,他們不講故事、不強調廚師個性,只是好好地做菜給客人。

DSC05565 拷貝.jpg

每位主廚都有獨一無二的特質、每家餐廳的發展方向都不一樣,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定位比摘星更重要。

活動一開始大家寫下的餐廳,就是自己心目中餐飲體驗最完美的樣貌。摘星不是唯一的目標,找出自己的特質和個性,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違背餐飲業的本心,一樣能在業界受到尊敬,繳出一份漂亮的成績。

特別感謝

場地贊助 PI Restaurant,餐廳氛圍以 Casual Dining 的性質為走向。法式料理的巧思遇上粗獷風格的柴燒,結合這二種元素的呈現,相信對於追求新嘗試新體驗的消費者能有更不一樣的用餐體驗!

酒水贊助 UglyHalf Beer 酉鬼啤酒,酉鬼啤酒是位於新北市五股區的一間精釀啤酒廠,以釀造出富有個性、品質絕佳的啤酒為目標。我們的團隊來自世界各地,受到紐西蘭和美國的精釀文化及新浪潮影響,啟發了我們創造更多元、美味及有趣的事物。

-end-

Atomy.jpg

相关推荐
QQ空间 QQ群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