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沒有繼續做數學題的年輕人,仍縝密地書寫自己的人生算式。
青年廚師楊其穎成為一名主廚,看似有跡可循,卻也有些意想不到的轉折。
年僅 26 歲的他,資歷倒是不容小覷。幾年前他才 22 歲,便坐上北京東方君悅酒店 Da Giorgio 義式餐廳主廚的位置,在那之前,他已擁有義大利幾間米其林二星、三星餐廳的工作經歷。
這樣看來,楊其穎的故事,自然得從義大利說起。
從理性的數學到感性的廚藝
楊其穎的父母來自中國溫州,在義大利經營一間中餐廳,雖然沒有耳濡目染成為一名中餐廚師,但是做菜的基因終究深植他體內。趁著閒暇時,楊其穎偶爾去鄰居家開的餐酒館幫忙,或是在校內活動、朋友聚會時,做些菜請大家吃,都令他意識到,自己或許還挺擅長這件事。
然而,沒有意外地,楊其穎的父母一如所有的華人家長,知道兒子擅長數學,便建議他往這條路去。楊其穎考上羅馬大學數學系,讀了半年,中間去美國當交換學生三個月,或許是離家這段期間心境轉變,回到義大利之後,他慢慢發掘自己並不想在數學領域裡深造。
「我那時候經常都是三分鐘熱度,還曾經想過當畫家或足球運動員呢!」年少之人的志向換來換去本屬正常,但當楊其穎毅然決然休學,甚至沒跟父母報備,便拿了退還的學費改去上烹飪學校,或許連他都沒想過,一時衝動所做的決定,竟也支持著他走到至今。
既然人在羅馬,他就近在義大利知名「紅蝦評鑑」旗下的烹飪機構學藝,經過正規的訓練,他總算確認了自己的熱情所在,兩個月後他在測驗中取得當屆第二名的成績,因此獲得到拿坡里一家米其林二星餐廳實習的機會,這也是他真正進入地獄廚房工作的起點。
料理魂魄的轉換
後來楊其穎陸續在其他幾間米其林餐廳實習,一如這一行的許多前輩,歷經高壓高工時的嚴苛考驗,也曾經難受得想要放棄,但宣稱三分鐘熱度的他,終究熬過來,帶著星級廚房的堅實歷練回到了中國。
也因為在義大利待過多間米其林餐廳,即使楊其穎的從廚資歷還不到 5 年,年方 22 歲,回到中國不久後,他就接任五星級酒店餐廳的主廚,可謂得意又風光。然而海外歸國的個人史或許對求職有幫助,卻難免在面對顧客的飲食喜好上,遭遇一段不斷調整的過渡期。
「我所接觸的大多是現代風格的義大利料理,所以比較不受限,但如果要在中國製作非常傳統的義大利菜,勢必要盡可能傾聽客人的意見回饋,了解他們的感受,再來調整菜色,」即便學了怎麼做正統的義大利菜,楊其穎也不堅持強加自己的所學和品味在客人身上,「在製作前,對客人接受程度的了解與判斷,是會直接影響他對這道菜的體驗的。」
難道不會覺得是客人不懂自己的菜?年輕的楊其穎沒有一絲傲慢,「我一直都覺得,做客人喜歡吃的就好。在義大利的時候,如果有亞洲面孔的客人來用餐,餐廳也會特別詢問他們的喜好來進行調整。」正統義大利麵和燉飯講究 Al dente(斷生彈牙的口感),略硬的質地卻往往無法被中國客人所接受,楊其穎因此曾遭受過客人的抱怨,他也不氣餒,只是更懂得加強與外場服務人員的溝通。
食材方面也必須重新適應。「那些帶有地方特色的食材,我認為其實從它離開本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開始變化了。」再加上成本考量,以及中國人未必吃得習慣來自義大利的食材和口味,「所以在傳統風味和客戶體驗之間的取捨,是每天都需要進行的工作。」
楊其穎讓向來固執的義大利料理,隨著自己的遷徙與生命軌跡,不斷注入新的魂魄。
因地制宜的創新料理
在中國做義大利菜,楊其穎除了在火腿、乳酪上盡可能使用來自原產地的食材,其餘蔬菜、水果則很自然地必須在當地尋求替代品,但不免也有傷腦筋的時候。「中國國產的番茄和義大利的番茄還是有所不同,最主要的原因是,這裡人口太密集,供應的速度跟不上消耗的速度,因此『自然熟』的食材非常少,像番茄這樣重要的元素,甜味和酸味都不太夠。」
不過,他也曾以中國本土的食材與義式料理的技法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像北京的香椿苗和山東的大蔥,都是我喜歡用的本土食材。」
楊其穎後來在北京 Simply Fresh 馥遇餐廳擔任主廚期間,就曾做了這樣一道菜:將牛里脊以日式微煎的手法處理過,切成稍厚的肉片來減弱生冷感,而邊緣的焦香仍帶出肉品煎烤過的風味。「香椿苗的外貌普通,但它獨特的味道非常強烈,所以搭配這道『微煎牛里脊切片』正好。另外就是用烤大蔥汁替換了傳統的松露油,藉由本地食材的味道來拉近與食客的距離。」
對於楊其穎而言,獲得顧客的認可,似乎比什麼都重要。相較許多廚師可能積極尋找靈感,為求做出藝術品般的料理,他更加關注客人本身,「你得思考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所有改變的目的都是為了給客人帶來更加美好且不斷提升的體驗。簡單來說,重點是客人覺得好吃,而不是廚師個人喜歡什麼或想要做什麼。」每種職業道路上都有不同的工作觀,楊其穎認清廚師的本質是服務他人,不能只是獨斷的藝術家。
疫情後的轉折
回到中國的這 4 年間,楊其穎陸續做過幾間酒店餐廳的主廚,日前他卸下南京金奧費爾蒙酒店溫哥華扒房主廚的職務,改而到杭州星曜堂國際廚藝學校執起教鞭,這樣的轉折令人出乎意料,畢竟以他的資歷,要在廚房裡繼續往上爬升,肯定不是問題。
「疫情期間想了很多事情,從業後沒有這麼閒過,都快忘記正常的生活是什麼樣子,因為在酒店或餐廳裡我會把自己逼成工作狂,就算是休息日,也會跑去廚房裡。」楊其穎提到,隨著年紀漸長,曾經對米其林的驕傲與憧憬,慢慢在心中落下,再加上在餐飲體系裡也進入了窩在舒適圈的階段,「年紀上來,脾氣越來越大,在酒店都是橫著走,我覺得不能這樣下去,就跳出來了。」
轉而投入烹飪教育,除了激勵更多年輕人加入這一行,他也有較多時間去規劃下一步,現在除了日常的教學,楊其穎同時也擔任杭州一間餐廳的顧問,不但維持留在廚房裡的安全感,也慢慢實踐他未來開設餐飲顧問公司的計畫。
「現在我顧問的餐廳就在大家都賠錢的情況下,還賺錢了。」
在餐飲業最低迷的時期,楊其穎成功地測試自己的能耐,不只是埋頭做菜,也懂得傳承所學、開發生意頭腦,那個當年沒有繼續做數學題的年輕人,倒依然縝密地書寫自己的人生算式。
-end-
首圖提供:楊其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