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返回

24 种辣椒与 5 味,构成了一席京城高端湘菜宴

主厨说 编辑/ 刘睿 2023.08.10

湘人湘菜,探索湘味之魂。湘上湘品牌创始人兼主理人彭华强,来自湖南岳阳,创新打造运用 24 种辣椒与各地不同食材的调味艺术,结合“湘东蒸、湘南炒、湘西熏、湘北煮”的经典手法,演绎湘菜的 5 味:本味、入味、透味、起味、回味。

“如果用 24 种辣椒去烹调整个菜单,这就不仅仅是地道的湘菜再加上一些创意,而是面更广了,也是一种融合,格局和边界也打开了,所以很早我就有了辣椒主题和辣椒宴,而且越研究越发现,辣椒可做的文章特别多。”

64d37ecb6715c.jpg

湘上湘品牌创始人兼主理人 彭华强,图片来源:湘上湘

果敢火辣、踏实肯干是湖南人的精神,也是彭华强的性格。他以“追求好吃,寻求好看”的态度制作每一道菜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烹饪理念,充分发挥食材本身的天然特点,汲取中西方餐饮技艺与美学,雕琢呈现京城高端湘菜飨宴。

探寻辣椒特色品种,步履不停

步入湘上湘餐厅,“湘味二十四椒”展示台首先映入眼帘,琳琅满目的辣椒,以湖南特色为主,搭配全国各地的甄选品种。辣椒随着一年四季的时令变化,不断更换展示。

64d46aed0702f.jpg

“湘味二十四椒”展示台

现在,台上摆放的有湖南衡东三樟黄贡椒、娄底双峰牛角红辣椒、浏阳鸡肠子辣椒、长沙春华山圆椒、衡山黄金椒、湘潭九华的螺丝线椒等,这些都是湖南很有特点的辣椒。其他省市品种,有云南曲靖的皱皮椒、江西上饶的余干椒、山东寿光的紫美人、海南三亚的黄灯笼椒等。

“我选用的辣椒,颜色有红、黄、绿、黑、紫、白。辣度各有不同,还有水果椒,右边这个打灯的盆栽就是,蘸酱可以直接吃。”

user333952.png

点击查看用户详情

“我是湖南人,从小到大接触到的菜,几乎都与辣椒有关。辣椒维生素 C 含量很高,营养丰富,也可以祛湿气。湖南人喜欢用新鲜辣椒,干辣椒用的比较少,拿来磨碎或磨粉,炒菜时放一点。湖南有 14 个市州,每个地方选 2 道产品放在湘上湘,当我走完整个湖南,决定在辣椒这个维度做创意。一开始,我挖掘了湖南当地的 19 种新鲜辣椒,加上其它地区的 5 种辣椒,之后又不断更迭,打造湘味 24 椒这个概念。”

64d37f792e0e3.jpg

观察不同品种的辣椒

娄底市双峰县的牛角红辣椒,形如牛角,皮薄、肉厚,辣度不高,但有辣椒的清香味。从开春用到夏末秋初,没有时会用云南德宏辣椒替换,这两种辣椒学名不同,但外形、质感相似。

衡阳市衡东县的三樟黄贡椒,色泽黄亮,外形细长。当地人常有 2 种腌法,一种用本地井盐腌制放入坛子里,和剁椒腌法一样;还有一种是用米酒腌,回口带有一点酒曲发酵香气和甜味。

浏阳市葛家镇的鸡肠子辣椒,细长弯曲,表面有皱褶,因形意相通,所以得名。辣椒有红有青,常用于浏阳蒸菜,特点是水分不大,肉薄而香,适合小炒、蒸制。

岳阳市湘阴县的樟树港辣椒,是湖南特有的地标食材,有辣椒界的“爱马仕”之称,声名远扬,每斤售价上百元。因生长在洞庭湖水域附近,土地湿润,辣椒水分饱和度高,有原始品种的清香味,个头小巧,皮又薄。

湖南人最喜爱的是“扯树辣椒”,每年临近秋收,各品种的辣椒树连根拔起之前,树上剩下的小辣椒,味浓有营养,但是产量少,属于稀罕之物,和韭菜、豆豉炒,或是水煮辣椒都很好吃。

演绎湘菜的 5 味,呈现湘上湘调味核心

“湘菜能够走到今天,核心就是你吃了这道菜,有记得住的味道。食材的选择、调味的技巧、时间带来的发酵滋味,通过本味、入味、透味、起味、回味,演绎湘菜 5 味,激发出味蕾的感应。”

64d3840439635.jpg

烹饪鱼头菜品

本味:地方风味原汁原味

“湖南食材丰富,凸显本味,就是体现地方特色风味,只用酱、醋、盐、猪油、菜籽油等,这些基本调料,不做过度的调味。食物原汁原味,用烹调方式,火候的把握,来呈现本味,这也是因为对自己的食材有足够的信心。”

湖南宁乡花猪,中国四大名猪之一,当地百姓称之为“猪中熊猫”,彭华强说:“这种猪肉特别香,放点油、盐,简单一炒就很鲜香。浏阳蒸菜,放几颗豆豉、一点盐、辣椒,一蒸食物味道就出来了,不用过多调味去掩盖本味。”

入味:从外到里有滋有味

“味道是在表面还是入到食物里面去了?这与烹饪技法有关。”烧菜、炖菜等都是要把味道渗入进去。

“有一道曾公鸭,我们叫一只鸭子千锤百炼。曾公就是曾国藩,用他那边当地产的鸭子,制作这道菜,时间很长,就是为了充分入味。先炒 1 小时 30 分钟,再焖 30 分钟,然后泡一夜,第二天蒸 2 小时。全程不加一滴水,用衡阳的湖之酒烧制。”

透味:味道香气十足

湖南小炒,讲究的是透味,注重火功、速度和锅气。以湖南小炒肉为例,辣椒和肉必须分开炒,因为用盐量不同,通过下料顺序、火候调节,让咸度和熟度均匀,锅气十足,香味四溢。“我炒个空心菜,从下锅到出锅 30 秒,一次成菜,火要旺,油要热,翻炒速度要快,这就是炒的更透。”

起味:成菜起锅前用料提味

“烹调技法中的最后一道工序,起味是关键。比如起锅前,吊一点锅边醋,淋一点红油,让菜提味、更香、色泽亮丽,最后的那一勺调料下去,很重要。”

回味:时光酝酿的无穷余味

“吃完以后对菜有印象、有怀念,这就是回味。剁辣椒是湘菜有回味的主要来源,通过发酵的酸味,带来回味。这与湖南的传统风俗有关,将一些食材切完飞水再腌渍。”彭华强补充道,湖南华容县是全国最大的芥菜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芥菜之乡”,老坛酸菜就是用发酵的味道带出酸香味,让人回味无穷。

设计一席辣椒盛宴,打造精彩的辣度层次

“湖南人,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吃辣,鲜辣、酸辣、甜辣、0 辣度……不同的辣椒风味,取决于地方因素,湘东蒸菜、湘南小炒、湘西熏制、湘北炖煮,延伸出湘菜的丰富滋味。”

辣椒宴的灵感来自彭华强小时候的经历,岳阳市华容县潘家乡,很多年前曾举办种辣椒比赛,根据产量评选辣椒王。每家每户在马路边用长条桌摆流水席,用不同的方法做辣椒菜。

“湘菜入京,我是根据一年四季的变化来做调整。北方人相对来说能够接受的辣度会比湖南当地人低,我其实把辣度也做了调整。”

64d45f8e06d5a.jpg

辣椒宴菜单,图片来源:湘上湘

鲜辣,复合味

剁椒鱼头是湘菜的代表菜,在全国人民心中,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奠定了湘菜的江湖地位。剁椒鱼头,以鱼头的“味鲜”和剁椒的“香辣”为特色。“以湘上湘鸿运当头为例,我们叫四季不同比例调。使用 5 种辣椒,做调整配比。一层一层码放的顺序也有讲究。”

food_147794

点击查看作品详情

最上面一层是牛角红辣椒,起到增鲜的作用,蒸好后颜色红艳漂亮。第二层是三樟黄贡椒,起到提味和增回味的作用,黄贡椒增温以后,会快速吸收盐分和酸度,带着水分慢慢往下渗透香味。第三层是一年老坛剁椒,起到增香的作用,夏天燥热,调小比例,避免过辣,冬天则适量增加。第四层是三年老坛剁椒,起到增酸增咸的作用。最后一层铺底是野山椒,辣度高,按夏少冬多的用量,起到调节辣度的作用。

64d460925c152.jpg

湘上湘鸿运当头的原料:野山椒、鱼头、三年老坛剁椒、一年老坛剁椒、牛角红辣椒、黄贡椒

64d3842fec2c7.jpg

5 种辣椒层层码放

其中还加入西餐常用的柠檬,和鱼头一起蒸制,增添果味酸香。这道菜经过 5 个多月的研发、反复测试,最终达到理想效果。

香辣,有锅气

湘阴樟树港辣椒炒甲鱼裙边,是湘上湘的原创菜品,选用 5 年以上汉寿甲鱼裙边,也是甲鱼身上最美味的部分,称得上甲鱼身上的“LV”,搭配“爱马仕”樟树港辣椒一起烹饪,堪称强强联合。

64d45934530d0.jpg

点击查看作品详情

运用湘菜小炒手法,炒出锅气。先热锅下入猪油,煸香五花肉和蒜片,下入切好的樟树港辣椒,调盐味,将辣椒炒到 6 成熟,再下入煨好的甲鱼裙边,调味后开火翻炒出锅气,不能有糊味。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菜品的创意巧思和制作细节,点击观看直播回放,即可解锁相关厨艺妙招。

0 辣度,可咸可甜

“燕窝也可以用辣椒做,我们有两种做法,有咸的,有甜的。一种是用冬瓜丝做官燕,菜单上有湘莲藕粉素燕窝,即将推出用红辣椒做雪燕,这是我的首创。辣椒也有 0 辣度的,切丝后用糖去腌,再裹上红薯淀粉,煮完后外表就像燕窝一样,但中间又是红的,再加上甜汤,我就这样开发了很多与辣椒有关的一系列的产品。”

“还有不辣的辣椒菜,小朋友也能吃,比如用水果辣椒酿入肉、马蹄,就像狮子头一样红烧,放入砂锅上桌,滋滋作响,很有食欲。”

精致的创新甜点“湘上湘红辣椒”,十分吸睛。按照真实辣椒,以 1:1 比例制作硅胶模具,轻柔慕斯置于糖面里,外脆内绵,铺满谷碎如辣椒籽,整体造型活灵活现。

64d38084b8369.jpg

湘上湘红辣椒,图片来源:湘上湘

最新版本的甜品登场,一棵辣椒树上挂满了颜色红亮的“辣椒”,这款“江山如此多椒”,让食客如同亲手摘辣椒般充满乐趣。外层是慕斯巧克力,包裹的淡奶油带有藤椒滋味,内部是香脆辣椒碎馅料,也可以做成冰淇淋风味,搭配真实的辣椒柄,一枚枚充满活力的“红辣椒”,栩栩如生,趣味盎然。

64d4621ec5585.jpg

江山如此多椒,图片来源:湘上湘

此外,在彭华强看来,大家对于辣椒的处理方法,主要有风干、晒干、炭烤后做蘸酱,其实还有很多西式的手法可以尝试,例如萃取、做胶囊、做鱼子,低温慢煮后风干做脆片等,复合调味,赋予辣椒菜品更多味道和口感。

辣椒原产于美洲,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亚洲,再来到中国。如今,得益于交通便利,食材和菜系之间也更加互鉴融合。湘上湘以辣椒为媒,将湖南当地的饮食文化、风土物产,结合中西元素,不断拓宽边界,演绎出一道道颇具特色的舌尖风华。

-end-

64d380a929ff1.jpg

除标注外,图片来自「名厨MINGCHU」。

相关推荐
QQ空间 QQ群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